三代缘分铸经典 半说半唱总关情
更新时间:2025-07-18 20:50 浏览量:1
曲艺大家“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出口就是包袱:“欣闻《百鸟朝凤——王凤山快板艺术文辑》付梓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本书是我本门师侄马六甲,与徐辰、郝梦春等8位王派快板传人,共同编纂而成……”
这段庆贺视频令人忍俊不禁,这也诠释马氏相声三代人与王派快板创始人、相声表演艺术家王凤山的深厚渊源。众所周知,王凤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晚年的最后一位搭档;此外,王凤山和马志明二位先生,又是相声门的同门师兄弟,师父是老艺人朱阔泉;而“少马爷”的公子、本书的主编马六甲,少年时就拜入王凤山先生的门下。
在该书举办首发仪式前,记者独家专访天津市级非遗项目“马氏相声”的第四代传人、天津市南开区文化馆副馆长马六甲,听他详述马氏相声三代人和王凤山先生的交往故事,以及这本王派快板“标准典藏”成书经历——60余万字的艺术文辑,满含“情谊”。
马三立评价 不搅和不碍事
“师父去世后,爷爷再没找过搭档说对口相声”
有这么个小故事。
脍炙人口的快板节目《十八愁绕口令》,最早的词是:“天也愁地也愁,山也愁这个水也是愁,君也愁臣也愁,爹也愁这个娘也愁……”现在观众们熟悉的唱词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忧愁,要说愁,净说愁,唱上一段绕口令儿十八愁,虎也愁、狼也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这一版是经过马三立改编,而传唱开去的。
这段是王凤山的代表作,经常上演,可连他最早都不知道作者是谁。早年有一次演出,大轴是马三立的相声,王凤山在前面唱这段《十八愁绕口令》,精彩的演唱赢得了满堂彩。下场口站着马三立,也在认真听,王凤山得意地问:“怎么样?我这段唱的还行吧?”马三立说:“你刚唱的这段是跟谁学的?”
被冷不丁这么一问,王凤山还有些恍惚:“跟谁学的?这……是老先生传下来的。”马三立继续问:“老先生?哪个老先生传给你的?”王凤山说:“我哪知道啊,反正就这么一辈辈传下来的呗。”马三立说:“过去‘十八愁’唱的是君也愁臣也愁,你现在唱的虎也愁狼也愁,谁教你的?”王凤山直点头:“对,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可是,这是哪位老先生改编的呢?”马三立笑着说:“哪位老先生啊?我告诉你,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王凤山惊讶地说:“敢情这是你写的呀!”两人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演员们在演出中多采用马三立所编写的新版本,极少有人再唱老版本了。
“虽然差着辈儿,但我爷爷只比我师父大2岁,两人私交甚好。”马六甲介绍道。
马三立和王凤山的舞台形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马三立从南郊回市里,用马志明的话来说,“恰逢其时,我凤山师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些时候,父亲是在幸福中度过的,因为他的舞台梦圆于此。”
马六甲说,当时有好多人想和爷爷搭档,“但最终选择了我师父,是因为爷爷觉得我师父最适合。”7岁从艺的王凤山,也是历经苦难,无论是人品还是艺术成就,都是马三立所认可的。尤其在某些方面,和马氏相声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王派快板非常生活化,从来不是‘一道趟’,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朴实无华中还充满‘嚼头’。”马六甲说,听王派快板如同听马氏相声的贯口,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艺术的美感。”
再说和马三立的搭档。马志明就曾听父亲马三立满怀深情地说过:“凤山好啊,他有三个优点:一是认真,二是稳,三是不碍事。”对于第三点,马三立也曾说过“不搅和”——这些都是很高的评价了。
“马氏相声大多是‘一头沉’的节目。”马六甲介绍,做到不搅和,就是完成捧哏的使命,而且到捧哏说话的时候,该“递纲”的时候递得到位。
此前,给马三立捧哏的诸多名家各有风格,到了晚年,王凤山捧起来更加庄重大气。“爷爷还尝试了一些新作品,比如《情绪与健康》《讲卫生》,和王凤山配合演出别有一番味道。”相声《似曾相识的人》中,马三立穿大褂,王凤山穿中山装。马六甲说:“我师父往那里一站,就是相声里的人物了。”马三立会结合不同的搭档选择不同的作品,比如晚年除了《黄鹤楼》,其他腿子活就不演了。在马六甲看来,爷爷这是结合着捧哏的特点和自己能不能完美的契合上,然后去选择他要表演的作品。
两人合作了十余年,王凤山1992年去世后,直到2003年马三立去世,其间,马三立没再表演过对口相声。
马六甲拜师 家达子吃顿饭
“希望这本书,点燃更多年轻人的热爱”
“我们家生孩子都晚,爷爷31岁时有的我父亲,我父亲36岁时有了我,在同辈中岁数就越来越小。”马六甲说,当时家里提到自己拜师,师父当即就说:“好,就算我徒弟了。”
1989年,马六甲拜师王凤山,特意也拍了一张合影。“都是‘家达子’(自家人),我爷爷、父亲全家人和师父吃了顿饭,就算‘礼成’。”
“师父对我也是疼爱有加,曾经给我说过几个快板小段子,就是那种适合小孩儿表演的节目。”马六甲说,当时师父还给了他一副竹板,特别小的那种儿童板,“是我师父亲手做的。”
1992年,王凤山去世。在追悼会现场,“我才11岁,以为自己是最小的徒弟,就自动站到队伍末尾。”结果大师哥金文声把马六甲拽过去,站到队伍中间。这一场告别,用马志明的记述就是“六甲穿重孝,执大礼,也算尽了弟子的本份”。
两家情谊深厚,又有师承关系。很多年后,马六甲曾开玩笑地说:“我师父去世得早,我是被小叔和婶子养大的。”
作为亲传弟子、该书的主编,马六甲说,书名《百鸟朝凤》是他定下的。“《百鸟朝凤》是王派快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书名中既蕴含师父名字中的‘凤’字,又表达了王派快板拥趸、传人们,对我师父及王派快板的崇敬。”马六甲主编,再传弟子郝梦春、徐辰副主编,与刘也弘、刘日鑫、安强、阎鑫、沈玉超等8人共同组成编委会,怀着崇敬之心,倾注很大心血编纂此书,旨在系统收集、整理、保存并广泛传播这一珍贵的曲艺文化瑰宝,“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可以说最全面、系统、权威的收集整理王派快板代表作品的正规合法出版物。”
马志明与王凤山这张合影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此前,对于王派快板作品在内的一些作品文本流传,多是小册子甚至手抄本。这一次,则有60余万字的内容。马六甲介绍核心收录两大板块:一是以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先生为代表的经典作品文本,原汁原味呈现艺术精髓,为后世提供研究学习的根本依据;二是系统辑录王派快板历代传人精心创作、整理并广为流传的代表作文本,展现王派快板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他继续说道:“其中不仅有师父和我父亲的演出脚本,还有很多位王派传人的代表作,比如我师哥郑文昆先生创作的《红柳楼》《天塔旋云》,以及我和敖文写的《碧血丹心》等新作品。”王派快板的传承从未止歇。
此外,该书中还精心收录了数篇当前几位王派传人撰写的艺术感悟、学习心得与表演经验谈,“字里行间凝结着对快板艺术的深情与智慧,为快板艺术的青少年一代学习者提供弥足珍贵的实践指引。”
没有“刻意”等着某一个节点去成书,但巧合的是,该书于明年师父诞辰110周年之前付梓,这也是对师父的一份告慰。正如马六甲所说:“出版这本书非为名利,只为不负先师教诲,不让珍贵的艺术财富随时间湮灭。我们期望这本书能点燃更多年轻人对快板艺术的热爱,让这门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王派快板艺术是津派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艺形式之一,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保护与传承关乎中华传统曲艺库的完整性与生命力。新时代王派快板传人们,自觉肩负文化使命、积极作为,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专业与大众的坚实桥梁。
马志明点活 是向师兄学艺
“我父亲也是王派快板艺术杰出的传人之一”
一直有人问:侯宝林大师代拉马志明为师弟,拜师朱阔泉老先生,王凤山是朱阔泉老先生的大徒弟,和马家关系那么近,为何不是王凤山来代拉呢?
采访中,马六甲“澄清”道:“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想到’。”如果不是侯宝林先生主动提出,可能爷爷和父亲都想不起来“代拉”这个方法。
话说当年,侯宝林常来天津马家,和马三立探讨相声表演艺术。有这么一天,马三立、侯宝林、马志明爷仨在家,当时也不流行出去下馆子,就商量着“擀点儿皮,弄点羊肉西葫馅儿,咱包饺子吃”。
也就在这期间,侯宝林询问“志明谁徒弟?拜师了吗?”马三立说:“让他拜谁呢?”当时和马三立一个辈分的本就不多,有些是不熟悉也没联系,侯宝林就说:“要不这样,我代拉得了。”他要不提,谁都没想起代拉这茬来,马三立表示同意。
两年后,天津举办了一个马氏相声专场,主办方想请侯宝林来天津,马志明委托侯宝林的徒弟于世猷到北京询问侯宝林是否还记得代拉一事,如果他忘记了,就掀篇不提了。
在侯宝林家中,他十分肯定地说:“没错,代师收徒这话是我说的,我去天津参加。”那一年,侯宝林到天津代收马志明为师弟,成为相声前辈朱阔泉的徒弟。摆知仪式上,作为大师哥的王凤山当然到场庆贺,也在嘉宾签名的红布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马六甲拜师王凤山时的合影
马六甲说,父亲和师父的关系也特别好,“我父亲回城时,师父当时也‘恢复自由’,两人第一时间就手挽手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马六甲拿出两张两人的合影,指着一张父亲还略带刚回城时的“青涩”说,“现在都还能看出两人透着亲。”当时两人还对照相馆的人说,可以把这张合影放照相馆门口“当广告”。
在相声门户上,两人是师兄弟,但在感情上,王凤山更像是马志明的“掰掰”一样。马志明常往王凤山家里跑,看他遛活练功。当时,王凤山已经60多岁了,依旧是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我父亲不懂就问——其实就相当于跟着师兄学艺。”马六甲说,有时候父亲说“我想听《双锁山》”,师父就给他唱,父亲边听边记,“这份传承多实在。”
有人说,虽然他们俩是同辈人,但马志明其实是继承王凤山王派快板艺术最优秀的传承人。“辈分是辈分,艺术是艺术。”马六甲觉得父亲对于王派快板的学习、理解、发展都相当杰出。“父亲有一段快板节目《哭祖庙》,就是根据同名大鼓嫁接改编的,用‘姑苏辙’一辙到底,辞藻华美而人物形象突出,特别符合王派快板的特征。”这段作品一度被人认为是王凤山的段子,广为传唱。其实是凝聚了马志明的很多心血,当时改编这段作品时,翻阅字典、查资料,逐字逐句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这本书,由我父亲题写了书名并做序。”马六甲介绍道,《百鸟朝凤》是师父的代表作,父亲也特别喜欢,这次书中收录的是父亲演唱版本,“父亲认为《百鸟朝凤》《双锁山》,‘如今競燥之时,听来或许有别样的安宁’。”在序言中,父亲马志明的笔墨更让人感受到浓重的情谊:“……如今还是不时地想到他,那种亦师亦友的情份……三代人的情谊,一言难尽,都是刻在心里头的记忆……”
马氏相声邮品
好事成双
马氏相声邮票即将举办首发
双喜临门——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邮政特别批准发行《马氏相声》邮票及系列邮品,即将举办首发仪式。这是对马氏相声艺术的高度认可,更是将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印刻在“国家名片”上,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马德禄先生奠定基石,到相声泰斗马三立将其发扬光大,再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志明坚守传承,以及当今传承人马六甲持续开拓,马氏相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业内乃至全国都拥有着极高声誉与地位,相声界素有“无徒不宗马”的美誉。
本次首发的《马氏相声》邮品系列,邮册内包含一版主题邮票,票面精心呈现了马氏相声三代代表人物马三立、马志明、马六甲的舞台照,让后人得以领略不同时代马氏相声的独特魅力。同时,邮册中还配有一枚马氏相声传承谱系明信片,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马氏相声百余年的传承历程。此外,一枚印有三代传承人珍贵合影的纪念张,更为邮册增添了一份温情与纪念意义。
采访中,作为马氏相声的代表性传承人,马六甲通过本报感谢几代观众对马氏相声的喜欢、支持,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马氏相声传承不断,以好作品为观众们带来笑声,不负期待,永续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