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声又走一“角儿”,杨少华先生,您这块“活宝”歇着了!
更新时间:2025-07-10 03:41 浏览量:1
手机一震,推送弹出:“相声演员杨少华去世……”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茶碗差点没端稳。唉,天津卫的相声圈儿,又少了一棵扎根市井、带着烟火气儿的老树杈子。
杨少华先生,这名儿您听着可能不如郭德纲、于谦那么如雷贯耳。他不是那种满世界跑巡演、热搜常客的“明星角儿”。他是天津茶馆、小剧场里长起来的“角儿”,是听着他《纠纷》、《雇三轮》长大的老天津卫(和爱相声的人)心里头,一块响当当的“活宝”。
他这块“活宝”,宝在哪儿?
宝在“真”。他站台上,不端着,不拽词儿。说的就是街坊邻居那点鸡毛蒜皮,拌嘴吵架、占小便宜、小市民的酸甜苦辣。听他的段子,您闭眼一想,嘿,这不就是胡同口王大爷、菜市场李大妈那点事儿吗?他像一位特别懂生活的老街坊,把您身边这点事儿,用天津人特有的“贫”劲儿和蔫儿坏的包袱,给您翻出来、揉碎了、再抖响了。那份泥土里长出来的幽默,透着亲切,扎扎实实,不飘。
宝在“功”。他出身相声世家(父亲是相声名家王凤山),是正经“娃娃腿儿”练出来的。嘴里干净利落,尺寸劲头儿拿捏得准。尤其擅长“平哏”,就是靠语言本身魅力和人物刻画抓人。您听他学个小人物,那神态、语气、小动作,活灵活现,不用夸张扮丑,包袱自然就响了。那就是真功夫,是时间磨出来的玩意儿。他和老爷子杨少华先生搭档(虽然后来分开),一捧一逗,蔫哫哫的捧哏遇上他活灵活现的逗哏,火花四溅,成了多少人心里的经典。
宝在“味儿”。他一张嘴,就是浓浓的“天津味儿”。不是简单的天津话,是天津人骨子里那份乐观、豁达、有点小精明又透着热乎劲儿的生活态度,融在了相声里。听他的相声,您品的是天津卫的市井风情,是老百姓的生存智慧,是苦日子里也能咂摸出甜头的乐呵精神。这“津味儿相声”的代表人物,又少了一位。
杨先生这一走,感觉像相声园子里一张熟悉的老桌子撤了。它不一定是正中央最扎眼的,但坐那儿听,最舒服、最对味儿。他代表的是相声的一种“根”——扎根生活、服务百姓、靠真本事吃饭的根。现在,这“根”上的又一片叶子落了。
结论啥?心里头堵得慌,是惋惜。惋惜一位把普通日子说得那么有滋有味儿的好演员走了。更有点担忧?担忧这种带着泥土芬芳、贴着地皮飞的“平民相声”,在如今喧嚣的舞台上,还能不能长出新的、像王先生这样扎实的“角儿”?
所以,咱就念叨念叨:
王少华先生,您走好!感谢您留下那么多带着热乎气儿的笑声,把津门百姓的酸甜苦辣,都化成了让人会心一笑的“包袱”。您这块“活宝”,在台上“使”得漂亮,如今“活儿”使完了,歇着吧!
台下的我们这些“老观众”,会记得您的声音,记得您带来的那份纯粹的、接地气的乐呵。这,大概就是对一位扎根市井的相声演员,最好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