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又爆社保自缴!元老之后宁云祥揭郭德纲“遮羞布”
更新时间:2025-09-01 21:05 浏览量:3
“社保自己交,干活白忙活?” 德云社元老张文顺的外孙宁云祥,用三段平静却锋利的“澄清”,撕开了这家相声巨头温情的面纱,露出其现代商业运作与传统师徒制碰撞下的裂痕。
2025年8月底,德云社“云”字科弟子宁云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宣布离开德云社的同时,也澄清了三件困扰他多年的旧事。他没有激烈地指责,但每一点都指向德云社内部管理的核心争议。
作为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张文顺的外孙,宁云祥的离开不同于普通演员。他的身份特殊,他的发言,也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
01 特殊身份,不特殊的待遇
宁云祥不是德云社的普通演员。他的外公是德云社三位创始人之一张文顺,那位曾与郭德纲、李菁一起扛起“北京相声大会”大旗的元老。
张文顺老爷子2009年弥留之际,郭德纲在病榻前许下承诺,一定会照顾好宁云祥,让他在相声行当站稳脚跟。这份托付,带着旧式江湖的情义与重量。
宁云祥很快拜师郭德纲,成为“云”字科弟子,与岳云鹏、张云雷等同科。郭德纲也曾全力捧他,将他与张云雷、孟鹤堂、张鹤伦一同打包,打造“德云四公子”的组合概念。
然而,市场的认可并不依赖情分。同为“四公子”,张云雷、孟鹤堂、张鹤伦纷纷崭露头角,或开专场,或上综艺,事业风生水起。而宁云祥,则被外界评价为“始终没有出圈”、“业务能力跟不上”。
02 三次澄清,直指管理痛点
宁云祥这次的离开,并非沉默转身,而是留下了三颗“重磅炸弹”。
第一弹,是为父正名,拒绝背锅。 他澄清了关于“郭家菜”倒闭的旧闻。郭家菜是德云社早年跨界餐饮的尝试,但经营四年便黯然收场。多年来,外界有传言将倒闭归咎于其父(曾任大堂经理)管理不善。
宁云祥对此回应:父亲只是执行者,并非决策者。他仅负责服务、接待,无权参与选址、定价等经营决策,不应为失败担责。这番澄清,间接指出了德云社在早期跨界尝试中,可能存在家族式管理混乱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第二弹,坦言离去缘由,付出与回报难匹配。 他首次公开2013年第一次离开德云社的真正原因——“付出远大于回报”。演出排得满,工作强度大,但到手的收入却非常有限。这种经济上的落差,让他最终选择离开。
第三弹,自曝社保自缴,演员保障成谜。 这或许是引发最多讨论的一点。宁云祥透露,他在德云社期间,社会保险一直是自己个人缴纳,公司并未承担。正因为此,他决定取消自己“德云社演员”的官方认证。
这一点尤为关键,它触及了传统班社与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的核心:演员与德云社之间,究竟是师徒关系,还是雇佣关系? 如果是雇佣关系,那么缴纳社保就是法定义务。
03 情分与制度的碰撞
宁云祥的遭遇,凸显了德云社在管理模式上的深层矛盾。
德云社早已从一个“师徒共同体”发展成为估值惊人的商业帝国。它需要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清晰的权责界定和规范的用人制度。
然而,在许多方面,它似乎仍延续着传统江湖班社的“人情”管理模式。资源分配、机会获取乃至个人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依赖于“师父”的意志、个人的名气和与核心圈层的关系亲疏,而非完全基于市场化的契约与规则。
宁云祥的诉求之所以显得尴尬,在于他一方面享受着“元老之后”身份带来的初始光环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获得现代职场中一名普通员工应得的、清晰且受制度保障的权益。
这种情分与制度的错位,不仅发生在宁云祥身上。德云社规模日益庞大,演员超过两百人,如何平衡好传统情义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它必须面对的课题。
04 并非首例,风波背后的思考
德云社的“离职风波”并非新鲜事。从早期的何云伟、李菁,到后来与郭德纲掀起巨大舆论风波的曹云金,每一次都引发地震般的讨论。
与前辈们相比,宁云祥的离开没有那般激烈的言辞冲突,但其揭示的问题同样深刻。舆论的焦点,也已从早年间多集中于“欺师灭祖”的道德批判,逐渐转向对德云社内部管理制度化的理性探讨。
这或许也是一种进步。说明大众和粉丝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当一个艺术团体成长为商业巨头时,什么才是支撑其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
---
宁云祥取消认证后,有网友在他微博下留言:“走了也好,这个地方早已不是从前的德云社了。”
德云社依旧一票难求,热搜常客。但曾经的“江湖”终要面对现代公司的治理之问。光是“师父”的承诺,终不似劳动合同的白纸黑字来得可靠。
每一次风波都是一次警醒,无论是对于德云社,还是对于所有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艺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