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李菁被批评也坚持离开德云社,背后原因远超“名利”
更新时间:2025-08-31 06:59 浏览量:3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点个“关注”吧,这样今后还能帮您持续推送类似内容,也方便您和大家一起讨论和转发,您的支持真是咱们坚持写作的源泉啦~~~
不少观众可能会觉得李菁这个名字慢慢地从主流舞台上消失了,但实际上,对于那些真正在意相声艺术的人来说,他一直都在舞台上,未曾离开过。
反其道而行之,李菁一直用另一种方法,坚守着他所热爱的相声——那种更偏向传统、更加讲究技巧的相声领域。
2025年8月20日,北京青年相声节决赛正式开幕,李菁再次担任评委,依旧是那副“敢说”的模样。
他毫不保留地说,有位选手的相声只是从网上找素材,根本没有到现场采风,这种“虚构式创作”和传统相声讲究的“接地气”、“说学逗唱”完全不搭调。
这次可不是李菁头一次在公众面前表达对相声创作的严苛标准,今年央视元宵节晚会,李菁联手出演的语言类节目,还是收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也让不少人再次感受到“相声应该是这样的”的魅力,节目一开始,李菁那最拿手的快板就亮相,节奏迅速,台风沉稳,再加上巧妙的民间乐器表演,效果真不错。
既营造出热烈的喜剧气氛,又激起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许多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相声”,还有人评论——“这段比岳云鹏的还更有范儿”,“这才算是专业演员该有的水平”。
这些赞许的声音中,实际上也反映出一个早已被淡忘的问题:为什么李菁当年会离开德云社呢?
很多人认为,李菁在2010年退出德云社,是“及时抽身”,甚至有人觉得他是“看情况走人”,主要是为了个人的发展空间和资源的整合。
要是真只把这次离开看成名利的得失,那未免太低估了李菁作为一位老派相声演员的坚持和执着。
转眼15年过去了,时间也证明了:他离开的核心原因,实际上是与郭德纲在相声理念上的根本不同——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相声。
李菁可不是个旁观者,他可是德云社的创始老臣之一。那会儿,德云社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团体,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奔波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靠一次次演出来贴补生活。
有人曾说那段日子就像“用命拼戏”,当时观众少得可怜,演出也几乎没赚到啥钱,但他们依旧坚持“每场都不一样”。张文顺负责单口相声,郭德纲紧接着接讲,李菁在敲起快板,最后三人合说一段群口相声,现场气氛虽简陋,却充满了拼劲。
他们把“相声”视作生命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段从草根一路打拼的历程,让李菁对“传统”这两个字格外心存敬畏。
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的艺术训练,骨子里对舞台有一种洁癖——在他看来,相声并不是靠包装和搞笑,而是靠“说、学、逗、唱”的基本功一点点练出来的。
快板、绕口令、贯口,这些都得经过反复磨炼才成手艺。不过呢,随着德云社逐步走红,郭德纲对市场的认知也开始发生变化。
他逐渐明白,要在商业潮流中扎稳脚跟,光靠一帮“苦练基本功”的老演员肯定不行,于是他开始加入综艺元素、互联网段子,以及时下热议的话题,招了不少新弟子,用快速培养的方法训练,之后迅速把他们推上舞台。
郭德纲觉得,这事儿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相声的“现代升级”吧,但李菁心里头觉得,这样一改,基本上就是“变味”了。
他实在难以接受在舞台上靠网络热梗逗笑人的表演,也不太认同那些只学了几个月就能上台亮相的“速成演员”。
在他看来,相声演员不是简单的段子手,而是“说话的手艺人”,要没有扎实的“功夫底子”,基本就算不上艺术。
于是,观念上的分歧越发明显,郭德纲想让德云社“规模越大越好”,一飞冲天,而李菁则坚持“慢一点无妨,只要能守住根基”。
这并不关乎谁对谁错,只是两种坚持的路子不一样罢了,只不过,最后这场争执还是走上了各走各的路。
在2010年,李菁宣布退出德云社,那段时间德云社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以姜昆为带头的传统相声派掀起了“反三俗”的运动,指责以郭德纲为代表的新派相声变得低级、没有规矩。
那段时间,许多电视台都不再和德云社合作,郭德纲也遭遇了封杀,可以说,当时的德云社正处于最艰难、最动荡的阶段。
李菁依然和几家电视台保持合作,身处风头浪尖的他,不得不面对抉择,最终在德云社和电视台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有人说他是在“落井下石”,但也有人看到,他坚持的理念已经无法让步,他离开,并不是在逃避,而是因为德云社已经不再是他当初一起创建的那份德云社了。
离开以后,李菁没有刻意炒作,也不经常露面,他依旧在一些正式的文艺舞台上打磨节目、表演快板,偶尔会出现在央视晚会和相声节上,依然坚持用传统的包袱结构和表演技巧。
他没走流量路线,但在真正懂相声的人眼里,他的表演讲究章法,有韵味,是典型“老派”相声的代表。
再看看德云社,曾经可是“相声第一品牌”,如今却陷在泥沼里,旗下弟子接连曝出艺德不端、私生活乱七八糟的事。
从张云雷的“塌房”事件,到秦霄贤、栾云平等人被质疑能力和品行,大家的口碑早就比不上以前了,甚至郭德纲的亲生儿子郭麒麟也表明不打算继承家业,打算在影视圈自己闯荡。
曾几何时,德云社被认为是“搞活传统相声”的代表,如今倒像变成了一个娱乐工场,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逐渐变得疲惫,许多死忠粉丝也悄然走失。
回想李菁当时离开的那一刻,才算稍微懂得了他那份“拧巴”的坚持,他追求的并不是一个“更大的德云社”,而是一个“更纯粹的相声舞台”。
他其实不太喜欢看到相声变成笑料集或者段子表演,更不想看那些没有扎实功底的速成演员,被硬塞到舞台上去展示。
这并不是自大,而是身为“台下十年功”的老艺人坚持的底线,现如今看来,李菁的决定虽有些孤单,但也令人敬佩。
他没有挤在最热闹的中心,但走在一条更接近“相声本质”的道路上,离开德云社,不只是为了那些名利,而是想守住那份属于“手艺人”的底线和尊严。
正是这份坚持,成了如今浮躁的相声界中,最难得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