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议被网暴不孝顺,告别仪式上却说出这句话,全场300人沉默了
更新时间:2025-07-14 04:45 浏览量:1
妮
7月11日上午,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杨少华先生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四个儿子都在现场,按惯例应该由长子杨威代表家属发言。
可杨威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最受争议的老四杨议。就在几天前,网上还有无数人在骂杨议不孝顺,说他平时对父亲不够关心。可现场的情况完全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杨议需要两个徒弟搀扶才能走上演讲台,这不是做戏,而是他真的悲伤过度。站在台上,他先是深深鞠了一躬,再抬起头时,声音里已经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
"今天是杨少华先生告别会,他的人生的尽头。"第一句话刚出口,台下就有人开始抹眼泪了。
接下来的话更是让现场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他是一个好父亲,他是一个好爸爸。"杨议反复强调着这句话。
然后他讲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沉默的细节。"我记事的时候,我父亲发的工资,我记得是62块多钱,全部交给家里,一分不拿。"
62块钱,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家庭全部的生活希望,而杨少华一分都不留给自己。现场300多人彻底被这个数字震撼了。
那些曾经在网上质疑杨议不孝顺的声音,在这个事实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什么叫家庭责任?什么叫父爱如山?
杨少华用一辈子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而杨议用这样的表达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这个家庭。
杨议稳定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起父亲的相声之路。他说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相声界的人都红了眼眶。
"他受常家提携,马家栽培,侯家关爱,走到了今天,无愧于他的艺术人生。"
短短一句话,却包含着半个相声界的恩怨情仇。
常家,指的是常连安、常宝霆父子。12岁的杨少华还是个穷小子时,是他们带着他进入了北京启明茶社。从端茶倒水的小学徒做起,杨少华在那里学会了相声的基本功。
没有常家的提携,就没有后来的相声演员杨少华。
马家,指的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1979年,正是马三立把杨少华调到了天津曲艺团。这不仅给了杨少华一个铁饭碗,更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马三立甚至收杨少华为义子,在演出时专挑他做搭档。
侯家,指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1989年杨少华北漂的时候,正是人生最困难的阶段。侯宝林不仅敞开大门收留了杨少华,还给他介绍了不少演出机会。
那段睡地洞的日子,如果没有侯家的关爱,杨少华可能早就放弃了相声梦想。
杨议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三个姓氏,绝不是简单的客套话。这体现的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师恩文化。在传统曲艺界,师父的恩情比天还大,这是一种神圣不可违背的传统。
杨议提到的62块钱,在今天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那时候大米8分钱一斤,猪肉8毛钱一斤。62块钱足够一家六口人生活一个月。
杨少华把这62块钱全部交给家里,一分不留。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把工资全部上交,自己不留一分钱?有多少人能像杨少华那样,把家庭责任看得比个人享受更重要?
对比现在一些家庭的情况,差距简直让人无地自容。多少成年子女还在向父母要钱?多少人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而杨少华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家庭责任感。四个儿子都被他培养成才,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成果。
杨议在告别仪式上的表现,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的最好体现。知道感恩,懂得尊重,明白传承,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看看杨议的表达,再看看网上那些质疑的声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不孝顺?
杨议的表达让现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真诚地表达感恩?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令人担忧。
现在的孩子从小被各种培训班包围,学的是英语、奥数、编程。但有多少家长教过孩子什么叫感恩?有多少孩子知道父母的工资是多少?有多少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
感恩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普遍问题。很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把索取当作天经地义。这样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传承多久?
我们的家庭价值观还能坚持多久?但杨议的表达给了我们希望。
说明还有人在坚持传统的价值观,还有人在传承优秀的家风。这样的表达,应该成为更多家庭学习的标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传承。
师恩如山,父恩如海,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传承。杨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孝顺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尊重。
这样的品格,值得每个人深深思考和学习。
说实话,杨议这几句话,说的不只是师恩,更是一种做人的格局。在这个什么都讲利益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表达,真的不容易。
感恩教育正在悄悄回归,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品格培养。像杨议这样的表达,会成为更多人学习的标杆。
你生命中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恩故事,让我们一起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