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鹏一句“肉不嫩”,咋搅翻厨艺综艺“专业与流量”的大棋局?
更新时间:2025-09-04 19:16 浏览量:1
岳云鹏自己大概都懵了,一句随口而出的“肉不嫩”,竟像一颗炸进油锅的水滴,噼里啪啦溅起全网热议。这事发生在一档热度不低的厨艺竞技综艺中,专业厨师全进华当时做了一道看似普通却极其考验功力的肉类菜品——他可能用了恰到好处的低温慢煮,也可能精准把握了肉质的肌理与脂肪比例,倾注了一名职业厨师对食材的全部理解。可镜头一转,岳云鹏尝了一口,眉头轻轻一皱,仿佛就是家里吃饭挑剔的小孩,脱口而出:“肉不嫩。” 就这三个字,没多余解释,没专业术语,却直接左右了比赛结果——全进华被淘汰了。
节目一播,舆论哗然。不少观众尤其是餐饮圈内的人彻底坐不住了:“一个说相声的,凭什么断定一道专业菜品的成败?”“他分得清滚油快炒和低温慢煮的区别吗?”甚至有人直言:“这是对专业尊严的践踏。”岳云鹏一时间从“小岳岳”变成了“众矢之的”,真是人在综艺坐,锅从天上来。
说到底,这件事之所以发酵成这样,正是老话所说的“隔行如隔山”。山那边,是全进华这样默默深耕的专业派。一名优秀厨师的养成没有捷径可言:从刀工到火候,从调味到摆盘,没千百次失败根本摸不着门道。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好吃,更是风味层次、技术实现与创意表达的融合。而山这边,站着岳云鹏,他代表的是大众视角和综艺逻辑。节目组请他来,绝不是让他当“厨神”,而是要他输出话题、带热气氛。他说“肉不嫩”,其实特像我们平时下馆子吐槽一句“这肉有点老”,话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这句话出现在专业赛场,还攥着生杀大权。
而这恰恰折射出当下不少综艺的“尴尬设定”——既要专业性,又舍不得流量效应。如果把岳云鹏定位成“美食体验官”,只谈个人喜好不参与打分,争议肯定小得多。但现实是,节目组有意模糊了这条线,才导致“外行裁决内行”的观感。就像你让书法家去评芭蕾舞,哪怕都是艺术,底层逻辑却天差地别。很多人反感的不只是岳云鹏,更是这种“流量说话”“名气优先”的扭曲机制。背后其实是大众对“专业价值被稀释”的集体焦虑:难道数十年苦练,真不如明星随口一句?
也有人站出来替岳云鹏说话:综艺嘛,别太较真!大众口味难道就不重要?——这话确实在理,但关键仍在于“权重分配”。专业赛事就该让专业评判占据主导,明星或大众评审可以代表“食客视角”,但绝不能反客为主。否则公平性何在?节目的可信度又何存?
回过头看,岳云鹏何尝不也是这场游戏中的一颗棋子?他按节目组的设定完成了角色——抛出争议、带动热搜,结果自己扛下了最大火力。而制作方轻轻松松收割流量,留他一人站在舆论中心。这一出戏,真是给各方都上了一课:节目方得想想怎么平衡娱乐与专业,不能老用“跨界”掩盖“不尊重”;公众人物在陌生领域发言时,也得带点谦逊和谨慎,别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而我们普通观众,凑完热闹也不妨稍微多想一步:是不是我们也常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妄加评论?是否真正尊重那些在专业路上埋头苦干的人?一句“隔行如隔山”,不只是提醒我们要谨慎开口,更是呼唤这个时代稀缺的一种品质——对专业的敬畏。
说到底,世界的运转靠的不是全能的明星,而是每一个把自己那点事做到极致的人。与其争一句“肉嫩不嫩”,不如让专业的归专业,热闹的归热闹。唯有如此,相声演员才能好好说相声,厨师才能安心钻研菜——这才是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