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来了!姜昆被骂“公式相声”,正好撞上7年前那段意外往事
更新时间:2025-09-01 14:55 浏览量:1
最近一场在新疆昌吉的惠民演出,把姜昆又推到了舆论场。
舞台上,他依然和老搭档戴志诚配合默契,段子里照例夸当地的水、菜、肉,台下观众热情鼓掌;舞台下,他和周炜、张光北一行人逛小吃街,被围观、被合影,热热闹闹。
这一幕要搁在十几年前,大家肯定是满满的怀旧情绪,“这才是我们熟悉的相声大师”。
可偏偏2025年的观众,嘴更毒、眼更挑。
评论区不少人甩下了四个字:“公式相声”。
其实姜昆这套“夸城市”的包袱,他和戴志诚早就演过无数遍。换个地名,换个菜名,气氛就能瞬间热起来。
“人要想长得美,就得喝我们昌吉水;人要想长得帅,就得吃我们昌吉菜;姑娘想减肥,就得吃我们昌吉肉。”
这段话,放在任何城市都成立。于是观众说:这不就是万能模板吗?哪里都能套。
在网络语境下,“公式相声”三个字,带着讽刺意味扑面而来。姜昆可能没想到,自己竟然和这词扯上关系。
说到“公式相声”,绕不开的就是当年的“博士夫妻档”。
7年前,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烨带着妻子上《相声有新人》,满怀信心,搬出了“用公式研究笑点”的新思路。
结果在郭德纲面前栽了个大跟头。郭德纲一句“你这是相声吗”,直接把博士夫妇的自信摔得粉碎。
那次舌战让“公式相声”彻底出圈,成了整个圈子里讥讽的代名词。
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姜昆是站在李宏烨一边的。
李宏烨自己透露过:姜昆给他的书写过序,还为他的演出送过贺词。理由很简单——姜昆觉得年轻人愿意尝试,总得给鼓励。
姜昆的态度,其实挺符合他的行事风格。在相声圈,他一直是“学院派”的代表,强调创新、强调探索。
所以面对李宏烨,他的出发点更多是“善意”:新东西未必成功,但至少有人在折腾。
可惜观众不买账,博士相声成了段子,连带着姜昆的支持,也被一并调侃。
那几年,“公式相声”这词几乎就是“尴尬”的代名词。观众对它的接受度几乎为零。
时间一晃到了2025年。当年的博士夫妻早已退回学术和剧场边缘,没什么存在感。“公式相声”也逐渐淡出公众记忆。
可这一回,在新疆舞台上,姜昆自己被套上了这个名号。
说实话,从字面上看,观众的批评也没错。这种“夸地方”的段子,本质上就是个万金油。
当年姜昆力挺博士,如今自己被冠上“公式相声”的标签,确实构成了一个讽刺的轮回。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事儿倒也不难理解。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声最讲究的是“接地气”,能逗乐观众就是成功。夸地方、说顺口溜、凑热闹——那时候没人嫌公式,反而觉得亲切。
可2025年的观众早就不一样了。手机在手,段子一搜一大把,大家要的是“新鲜感”和“独特性”。
所以同样的内容,今天再拿出来,就显得“过时”“套娃”。这不是姜昆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面对的困境:创新太难,但观众的胃口越来越挑。
姜昆和郭德纲,一直被拿来对比。
一个代表体制内、学院派;一个代表草根、江湖派。在“公式相声”这件事上,两人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
郭德纲当年对博士夫妇冷嘲热讽,直接把人拍死在沙滩上。姜昆则是留了一份善意,觉得新人也需要空间。
结果八年后,命运开了个玩笑:郭德纲的德云社依旧高歌猛进,姜昆却因为“套模板”被质疑。
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相声发展道路的分歧。是要守传统、还是拼创新?是让人乐呵,还是追求“学术化”?
答案很难,但观众的掌声会给出最直接的判断。
这场风波,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观众吐槽一句“公式相声”,也未必是全盘否定。
姜昆依旧是那个舞台上的老艺术家,他的资历和贡献不会因为几句弹幕被抹掉。
但这件事提醒所有人:艺术创作,不能光靠情怀,观众的口味变了,你就得跟着变。
7年前,他给博士撑腰,结果没想到七年后,这个“公式”的标签反过来贴到了自己身上。
轮回这两个字,说来扎心,却又真实。
也许姜昆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相声的舞台,要活下去,靠的从来不是公式,而是敢不敢不断推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