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堃,不止是相声演员
更新时间:2025-08-29 22:46 浏览量:1
我在以往发布小蘑菇常宝堃的节目时,总会看到一些对他的一些讽刺性甚至是花边八卦的留言。我不太关注艺术家的私事或台后的事,因为这些距离一个普通观众来说太远了,更何况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但看这类留言多了,也就引起了注意。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官方史料与权威媒体记载,纠结再三,还是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我声量很微小,但在这个嘈杂的网络环境中,还是需要有冷静、基于事实的声音的。
一、有没有男女问题?——法律与历史早有定论:纯属诬告
1. 核心铁证:《中国曲艺志·天津卷》官方记载
这部由国家权威部门编纂的史志,在“常宝堃”条目中明确记载:
“1957年,在曲艺界反右斗争中,有人诬蔑常宝堃有‘玩弄女性’等问题。后经组织上严格调查,证实所有指控均属不实之词,纯属诬告,并对此进行了澄清。”
这意味着,早在六十多年前,常宝堃先生的身后清白就已经受过最严苛的调查并被官方确认。
2. 法律的重锤:新中国首例“死者名誉权”案
尽管早有历史定论,但1987年,作家魏锡林在小说《荷花女》中再次捏造并传播了相关谣言。此举引发了新中国司法史上的一场标志性诉讼。
案件与判决:荷花女(吉文贞)家属状告作者及发布媒体侵害名誉权。1989年,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小说内容构成诽谤,要求被告公开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此案被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0年第2期(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成为首例保护死者名誉权的判例。意义:法律的庄严判决,为荷花女及常氏父子的清白盖棺定论。所有谣言在此面前,都不堪一击。3. 事件的背景与家族的态度
1957年的诬告,源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政治投机或业内嫉妒。常氏与吉氏两大家族后人,在各种公开场合均对此类谣言表示极大愤慨并坚决否认。常连安先生作为团长,对荷花女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照之情;常宝堃与荷花女是舞台同事关系,从无非分之举。
常宝堃先生的伟大,远超越艺术本身。
1. 主动请缨
1951年,他已名满天下,却主动放弃优厚生活,请缨加入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据《天津曲艺史志》载,他的理由简单而赤诚:“抗美援朝是大事,相声演员不能落后!”行前,他对徒弟笑言:“诸位等我回来,咱再说段《打美国兵》!”谁知竟成遗愿。
2. 壮烈牺牲
关于牺牲经过,其弟常宝华、徒弟苏文茂在央视纪录片《一百年的笑声》中的亲口回忆最为权威(视频地址):
时间地点:1951年4月23日,朝鲜沙里院一草棚内经过:常宝堃与赵佩茹正全心研究新节目,遭敌机二次空袭扫射。一串“手指头般粗”的机关炮子弹穿透草棚,击中赵佩茹手臂,并正中常宝堃头颅,先生当场牺牲3. 万民公祭与烈士殊荣
195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追认常宝堃为革命烈士。这项至高荣誉,是对其一生艺术、品德与贡献的全面肯定烈士灵柩返津时,数万群众自发迎灵,全城悲恸,场面震撼。这源自人民心底的敬意,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结语与反思】
在抗战胜利日缅怀常宝堃、程树棠烈士,意义非凡。常宝堃是一位在抗日敌后以文艺为武器机智斗争的民族艺人,更是一位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血洒朝鲜战场的人民艺术家和革命烈士。
近些年,总有人对英雄人物进行无端的造谣抹黑,从“毒教材”到各种历史谣言,其目的无非是解构英雄、动摇我们的历史信仰。面对传言,我们每一位观众都应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
纪念常宝堃,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播他的艺术,传颂他的精神。让英雄的鲜血不白流,让烈士的英名永不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