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德云社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是谁害死了相声?

更新时间:2025-08-19 05:43  浏览量:1

有这么种说法,认为"九十年代电视的广泛传播、两千年后网络的即时透明,是让相声和曲艺快速消亡的原因"。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们认识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的艺术魅力,恰恰是通过电视、电台;而网络时代,又让当年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火了二十年。

广播、电视、网络只是媒体,是宣传的工具、载体。埋怨信息公开透明,本质上是一种希望观众停留在信息闭环中的保守思维。但很遗憾,时代在进步,观众懂的越来越多,选择权也越来越丰富。

一、旧时代艺人:市场检验出的真功夫

在没有体制保障的年代,艺人们"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全凭真本事吃饭。天桥撂地、茶馆卖艺,观众不爱听扭头就走、张口就骂,艺人就得饿肚子。这种生存压力逼出了艺人的真功夫。

以"穷不怕"朱绍文为例,撂地演出时白沙撒字,现挂不断;高元钧曾说"连后脑勺都得有戏";马三立在天津"三不管"一天赶好几场。这种环境下,艺人必须既是艺术精英,还得会察言观色、懂观众的喜好。

二、转型期艺人: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进入新阶段。这一代艺人大多师承名家,基本功扎实,又能与时俱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深厚的传统功底:直接师承各流派创始人,实打实的口传心授,活儿瓷实;创新的表达能力:将传统技巧融入新题材,如《多层饭店》《不正之风》等,这类作品既有讽刺幽默,又符合时代精神鲜明的观众意识:始终牢记"逗乐观众"的初心,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作品。

三、体制化带来的挑战

到了八九十年代,曲艺逐渐体制化,这一批演员更多服务于晚会、宣教任务,表演场合固定,观众反应被“安排”(如领掌、剪辑笑声)。久而久之,演员不再依赖观众的直接反馈生存,业务能力自然退化,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缺乏竞争——体制内演员有固定工资,演出效果不影响收入,少了钻研业务的动力。脱离观众——电视晚会相声往往是“完成任务”,而不是“逗乐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真实互动断裂。传承断层——很多演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传统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只能靠“喊口号”“煽情”撑场面。

四、艺术长青的永恒法则

真正的经典无惧任何媒介考验,历久弥新,马三立、侯宝林的段子至今仍受喜爱观众永远是最公正的裁判,时间是最严格的筛子,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永远能分辨真功夫和花架子传播技术只会放大艺术本质,而不会改变其价值

所以说到底:

曲艺的兴衰关键在,不在。优秀的艺术不怕传播,怕的是没有真材实料。与其抱怨时代变化,不如修炼内功,用作品说话。

场馆介绍
德云社相声大会三里屯剧场(梦回天桥剧场)是在老天桥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位于三里屯,对面雅秀市场,东邻三里屯SOHO,对外营业面积6000平米。地理位置毗邻朝外、燕莎、CBD中央商务区、使馆区,流量之大,客源...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
113、115、406、431、701路等公交三里屯站下即到
德云社三里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