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马志明先生在相声地位和影响?
更新时间:2025-08-26 14:24 浏览量:2
马志明为啥叫“少马爷”?其实就是因为他爸马三立是相声泰斗,被叫“马三爷”,儿子自然就成了“少马爷”。这称呼在相声界其实挺常见的,比如常宝堃叫“少张爷”,高凤山叫“少高爷”。说白了就是给前辈的儿子加个“少”字,既尊重又好区分。天津人讲究辈分,这种叫法听着顺耳,也说明马志明在行里地位不低。
不过说实话,他到底有啥本事让我觉得值这个称号?代表作《纠纷》和《五味俱全》。《纠纷》里全是天津话,讲买卖东西扯皮的事儿,特别接地气,笑点自然,不像现在有些相声非得玩梗或者拿时事强行搞笑。《五味俱全》更绝,他一边说一边唱戏,跟搭档黄族民配合得像行云流水,根本看不出是两个人在演。难怪天津观众说他“包袱比郭德纲还密”,但马志明从来不去央视春晚,也不上综艺,这不就跟故宫里的宝贝似的,看着珍贵,但知道的人少。
要我说,马志明厉害的地方不仅是段子好,更重要的是他守住了老辈相声的规矩。现在年轻相声演员动不动就玩网络热梗,他倒是从来不改自己的风格。像《洋药方》这种老段子,他愣是能把老掉牙的洋药方故事说得让人捧腹,还捎带着讲点历史知识。天津本地人夸他“真本事,不掺假”,但外地人可能觉得“节奏太慢,不够炸场”。
不过马志明为啥不去春晚呢?茶馆里的大爷说:“他瞧不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就想安安静静说相声。”这话听着有点酸,但确实,他这辈子没签过大公司,也不像郭德纲那样搞商演。前两年短视频火了,他的一些老段子被传上网,居然在年轻人里挺火,尤其是《纠纷》里那段天津话,好多外地网友专门去学。这让我觉得,传统相声没死,只是需要换个方式传播。
有意思的是,马志明现在成了天津相声的“活招牌”。去年天津有个非遗评选,他直接被列为“马氏相声传承人”。但问题来了,他没儿子,徒弟也不多,万一哪天他不说了,这门手艺咋整?听说他最近收了个徒弟叫张晓阳,但年轻人能不能扛起大旗还不知道。现在茶馆里常能听见老观众叹气:“少马爷一退,马家相声怕是要断档。”
这些年互联网把天津相声推到台前,马志明的名气也大了些。不过比起德云社动不动万人场,他的表演还是小众。但有意思的是,很多搞相声研究的教授、写书的作者,专门飞来天津就为听他一场。他们说马志明的段子“经得起琢磨”,不像有些新段子五分钟热度。这让我想起茶馆里一个中学生的话:“老师让我写传统艺术,我看了郭德纲,又看了马志明,发现老先生的包袱反而更耐听。”
其实马志明现在偶尔也玩直播,但就坐在茶馆里说原声,从不搞剪辑特效。有次直播破百万观看,弹幕全是年轻人问“这是谁?怎么这么有意思”。但问他会不会去商业演出,他直摇头:“我这人就这样,说相声是门手艺,掺不得假。”这话听着倔,但好像也说出了很多老艺术家的心声。
现在天津的相声圈,一边是德云社这样的大厂子红红火火,一边是马志明这样的老前辈坚守阵地。年轻人爱热闹,喜欢郭德纲那种“说学逗唱”全开的表演;老一辈却说:“少马爷的静场功夫,才是真本事。”这种冲突让我想起茶馆老板的话:“传统艺术就像天津的煎饼果子,看着简单,做起来难。要是全都改了配方,那还是传统吗?”
马志明今年快八十了吧,马志明目前仍偶尔参与演出,但受年龄和健康因素影响,演出频率较低。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马志明对相声艺术的贡献有哪些?您是否也感叹岁月的无情,希望马志明能够保重身体,继续为观众带来欢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