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相声”变形记:从笑人露怯到自嘲卸妆
更新时间:2025-08-05 00:36 浏览量:2
上周三,7月30日晚,曹云金在直播间里说,听云轩下周三(8月13日)直播将举办“怯”字系列相声专场,分别演出《怯卖菜》和《怯剃头》。
所谓“怯”字系列相声,是指传统相声里众多带“怯”字的段子。除了曹云金提到的《怯卖菜》《怯剃头》,还有《怯拉车》《怯算命》等,这些段子就像一筐老照片,拍下了旧社会的世道人心,也记下了相声这门玩意儿自己的变化。
这些“怯活儿”不光是学两句外地口音那么简单,里头藏着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
“怯”在相声里有俩意思:
一是真本事“怯口”
行话叫“倒口”,是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中“学”的功夫,专指演员模仿方言的功夫,比如山东话、河北深武饶安一带的土话。
张寿臣唱《怯太太逛商场》,侯宝林倒口演《戏剧与方言》,都是靠“倒口”这门吃饭的手艺。
二是挤兑人“露怯”
专门笑话外行人——尤其是进城农民闹的笑话。像《怯洗澡》里乡下人不会用澡堂子,《怯拉车》里愣头青把客人摔个四脚朝天,包袱全冲着“土气”去。
这种段子能火,和时代分不开。100多年前,那会儿军阀混战,河北、山东的农民一拨拨涌进京津找饭吃。城里的小市民自觉高了一头,拿方言当标签,硬分出“城里人”和“老赶”。(注:老赶 [lǎo gǎn],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没见过世面;二是指指没见过世面的人,外行的人)
相声艺人抓准这点,编出《怯算命》《怯吃饭》这类段子,其实拍的是小市民自己的那点优越感。
”怯”字系列相声分三路:
1.拼手艺的
比如《学四省》,演员连学北京、蒙古、深武饶安、山东四地方言,重点显摆嘴上功夫,贬义少。
2.笑外行的
像《怯剃头》《怯拉车》,讲生手干活闹的笑话。早先纯属挤兑乡下人,后来改路子,像《怯跟班》变成地主出洋相,反倒骂了剥削阶级。
3.两头占的
典型是《怯算命》,既用山东话扮算命瞎子,又戳穿他骗钱把戏,讽刺味压过了地域笑话。
上世纪四几年天津卫还刮过“怯字风”:戏园子为卖票,硬生生给老段子改名贴“怯”字标签:《相面》改叫《怯相面》,《当行论》变成《怯当行》,连正口说的《绕口令》都改成怯口演。说白了,都是票房逼的。
最近几年,“怯”字系列的段子很多人不爱听了,老段子遇到了寒流,问题主要出在两方面:
一是内容旧,像《学四省》里的蝗灾、大粪场子,年轻人听着发蒙;
二是价值观过时,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时代,人人平等,挤兑外地人这套吃不开了。艺人们想了几个招:
1.换新瓶装旧酒
卢鑫玉浩的《怯之旅》,把“进城露怯”改成“出国闹笑话”,接地气。
2.方言地图扩圈
有人出主意,用粤语开场,加西北话、东北话,把《学四省》改成打工潮背景的新段子。有人身体力行,抖音上南昌相声演员小筱贵林用南昌方言说世界杯,年轻观众照样乐。
3.刀子往深处扎
侯宝林大师最牛,他把《怯杂学》改成《戏剧与方言》,平等夸上海话软、山西话柔、河南话冲,笑点不在贬低,而在风味差异。
《怯算命》经李伯祥一改,去掉封建糟粕,矛头对准迷信骗术,“怯”从笑料变刀锋。
英国“憨豆”(罗文·艾金森饰演的喜剧角色)其实给相声演员提了个醒:把自己当笑料,比笑话别人更讨喜。憨豆摔跟头年赚上亿英镑,证明“自嘲”才是通吃牌。
虽然现在相声名里少用“怯”字,可有些老毛病并没断根:
1.贴地域标签
上海人必是斤斤计较的小男人,广东人开口就是暴发户,东北人全成莽夫。——都是刻板印象梁左、姜昆合作的《电梯奇遇》尽管是一个经典的讽刺段子,可是里面几个科长按籍贯定性格:上海人拖沓、东北人莽撞、北京人油滑——和老“怯活”实际还是一个思路。
2.方言变符号
图省事硬套模板,上海话只会“侬晓得伐”,广东话全是“雷猴啊”,学得像不像全凭蒙。
反观侯宝林当年学方言,听得出下的功夫,也带着骨子里的尊重。相声老前辈人说得好:“不说糊涂相声”,相声观众也得“不听糊涂相声”。分得清“倒口”是手艺、“怯口”是糟粕,才算懂行。
从澡堂子里搓澡不会躲的乡下人,到卢浮宫乱刻“到此一游”的游客,“怯”的靶子看似变了,其实扎的一直是人性里那点虚张声势。
当“怯”字从节目单上消失,或许才是大家真正活明白的时候——方言不再划高下,终炼成照见众生相的一面普通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