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笑声点燃军营!军旅相声名家的荣耀之路——献礼八一建军节
更新时间:2025-08-01 23:04 浏览量:1
在钢铁军营中,有过这样一群特殊文艺兵——他们以相声为枪,用包袱当弹,在笑声中传递兵心士气。从抗美援朝的硝烟到和平年代的军营,这些军旅相声艺术家用一生演绎着“舞台即战场”的传奇:
1.常宝华(1930年11月6日—2018年9月7日)
21岁长兄常宝堃在朝鲜战场牺牲,化悲痛为力量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回国后放弃优渥待遇,毅然参军加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先后创作《海上侦察》《水兵破迷信》等军旅相声作品。
他和侄子常贵田创作表演的《帽子工厂》以犀利讽刺成为时代符号,更开创军旅相声新流派。
2.常贵田(1942年—2018年11月30日)
9岁成烈士遗孤,1958年10月23日,16岁高中毕业后入伍进入海政文工团,10月26日即奔赴福建前线。1974年,创作的相声《保卫西沙》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200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文职专业技术三级,享受少将待遇,被誉为第一个相声“少将”。
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曲艺队队长。1969年参军后调入战士演出队,在西北工作了15年,1984年才调到北京。始终坚持“为兵服务”和“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经常深入边防一线演出。
1988年央视春晚,与牛群搭档创作表演的《巧立名目》让“领导,冒号”火遍全国。
享受专业技术三级(副军级)待遇,现任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曲艺研修班任教,这些头衔,足以印证李立山的艺术高度。
4.奇志(杨其峙,1953年出生)
1970年参军入伍,从事部队专业文艺工作,曾任工程兵文工团曲艺队副队长(正营职)。在部队服役15年,三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冒炮火为战士演出。创作表演的《我们的连长》《群丑赴宴》《巧破敌围》等曾在南京全军汇演和全军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在全军全国获奖十八项。荣立“三等功”两次。
退役后仍心系军营,坚持为兵服务,多次深入边防、哨卡、荒滩戈壁慰问演出。
5.唐爱国(1957年2月28日—)
1970年12月入伍,任济南军区坦克八师宣传队战士;1978年8月至1983年6月,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曲艺队学员、演员;1983年7月至1994年3月,任歌舞团演唱队曲艺分队演员、分队长;1999年4月,任演唱队艺术指导,长期扎根济南军区,3次奔赴西沙群岛等战地前线慰问铸演出。
10余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创作表演的多集系列相声塑造了“懒汉糖葫芦”的经典形象,立三等功4次。两次参加央视春晚,获全国、全军和省级以上曲艺或相声奖40次。
6.邢瑛瑛 & 刘立新
来自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夫妻档”,曾以《男兵女兵》斩获首届CCTV‘大红鹰杯’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三等奖,该作品通过细腻表演展现了女兵风采。
二人都是马季弟子,邢瑛瑛是马季先生唯一女弟子,现任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敬业奉献类名单。
7.大兵(任军,1968年11月8日-)
1991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80305部队政治部演出队当兵2年,多次获奖。现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
大兵算得上是广州军区淬炼出的南派相声名家,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艺名“大兵”展示了他的军旅情怀,
8.莫兴伟
相声拜师李立山,1978年9月出生于山东聊城,1994年12月入伍,在新疆军区某部演出队任相声演员、创作员,曾荣立三等功。2004年退伍后,继续扎根新疆,至今在新疆30年。2012年在乌鲁木齐成立相声巴扎,打造出新疆曲艺名片。
其他曾经扎根军旅,当过兵、扛过枪,洒过血、流过汗的相声演员还有很多:高元钧四赴朝鲜前线创作《一车高粱米》,姜宝林在兵营创编单口相声,于连仲、于春藻兄弟在部队延续相声传承,王平融合东北豪迈与京津雅韵,创作消防题材相声……
贾冀光、魏兰柱、牛群、冯巩、刘亚津、张大礼、付强、方清平、周炜,这些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生命中也有过当兵的历史‘——他们曾经用包袱记录强军征程,以笑声铸就精神长城。
军旅相声不仅是艺术,更是燃烧生命的信仰!今日八一,向用笑声守护钢铁长城的艺术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