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德云社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毛主席看相声为何不笑?侯宝林晚年揭秘:毛主席经常憋得脸通红

更新时间:2025-07-29 22:47  浏览量:1

“1957年,中南海怀仁堂后台。主席,您看您,整场下来就没怎么见您大笑,可把侯宝林给紧张坏了。”“哈哈,我是怕一笑,就听不清他的词儿了。好段子,一个字都不能漏掉哇!”

这句半开玩笑的回应,恰恰点出了一个困扰了许多人多年的谜团。作为全国公认的相声爱好者,毛主席对侯宝林先生的艺术可谓是青睐有加。然而,许多亲历过现场的人,包括侯宝林本人在晚年的回忆中都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毛主席听相声,很少像普通观众那样开怀大笑,甚至在全场爆笑如雷时,他常常是紧抿着嘴,努力克制,有时候甚至把脸憋得通红。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不笑的观众,又如何能称得上是“头号粉丝”呢?

要解开这个谜,得把时钟拨回到1949年的北平。那年,解放的礼炮声刚刚散去,党中央进驻北平,百废待兴。为了欢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叶剑英、彭真等同志特地安排了一场文艺晚会。当毛主席听说节目单里有侯宝林时,显得兴致很高,连连说:“好,我去。侯宝林是个人才,我很想听听他的相声。”彼时的侯宝林,早已是京津两地响当当的人物,他凭一己之力,硬是把相声这门原本只能垫场的“小玩意儿”,变成了能压大轴的“硬通货”,不得不说,这在曲艺界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那晚的演出,侯宝林与老搭档郭启儒的相声被安排在了压轴。两人往台上一站,台下掌声雷动。侯先生的包袱一个接一个,干净利落,脆生响亮,逗得满场观众前仰后合。毛主席和朱老总也频频点头,笑声不断。演出一结束,毛主席就对身边的人称赞侯宝林不简单,是个“语言研究家”。要知道,侯宝林先生可只正经上过三年小学,他那满肚子的学问,全靠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摸爬滚打,一个字一个字啃出来的。主席欣赏的,不仅仅是台上的技巧,更是台下那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

从那以后,侯宝林就成了中南海文艺晚会的常客。毛主席对他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有一次,侯宝林要连着赶两个场子,前一场演完,大褂都没来得及脱,就坐上专车往下一个地点赶。等他风风火火地到了,梅兰芳大师的戏刚刚散场,观众们以为演出结束,纷纷起身准备离去。毛主席也拿起了外衣,正准备走。就在这时,工作人员把相声桌子往台上一摆,侯宝林紧随其后地走了上来。

毛主席一看,顿时乐了,他把手里的衣服往座位上一放,重新坐了下来,对着身边的人笑道:“噢,还有侯宝林的相声,不可不看,不看遗憾呐!”领袖没走,准备离场的观众们自然也都纷纷坐了回去。那一个段子,侯宝林足足说了近半个小时,演完后毛主席带头鼓掌,经久不息,侯先生只好又返场加演了一个小段。这份特殊的“偏爱”,连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都感慨:“哪一个人能使我们的主席这样高兴,只有侯宝林,侯宝林是我们的国宝。”

那么,既然如此喜爱,为何又常常“憋着不笑”呢?侯宝林晚年揭开了谜底。原来,毛主席认为,自己作为领导人,在公众场合纵情大笑,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观众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他更怕自己的笑声打断了演员的表演节奏,影响了艺术的完整呈现。他是在用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最高尊重。他不是不想笑,而是不“敢”笑,怕自己的身份盖过了普通观众的本分。试想一下,当全场都在等待着你的反应时,那种压力该有多大。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有一次,侯宝林在段子里说了一首七拼八凑、驴唇不对马嘴的打油诗:“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几句毫无逻辑的混搭,彻底突破了毛主席的“防线”。他一下子爆发出抑制不住的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直摆手,甚至笑出了眼泪。这个瞬间,恰恰反证了他平日里的克制是多么真实。

毛主席对侯宝林的欣赏,绝非停留在“逗乐”的层面。1950年,侯宝林牵头成立“相声改进小组”,自掏腰包,整理剔除了旧相声里大量低俗、不健康的内容,让这门民间艺术脱胎换骨,登上了大雅之堂。毛主席对此大加赞赏,后来在一次文艺界代表座谈会上,还风趣地对侯宝林说:“噢,你那几篇文章我看过了。你写那么多的东西,是不是想当相声博士啊!”这句玩笑话里,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与鼓励。

更有意思的是,毛主席听相声,几乎从不“点菜”,唯独一次例外,点的正是那段经典的《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瞎指挥的官僚主义作风,正好与当时中央提出的反官僚主义精神不谋而合。据说有一次刘少奇同志没能听完这段,毛主席还特意让侯宝林为他重演了一次。可见,在毛主席心里,一段好的相声,不仅是艺术,更是能针砭时弊、传达思想的利器。

时间来到特殊时期,侯宝林也和许多老艺术家一样,被迫“封箱”,离开了舞台。然而,在毛主席的晚年岁月里,那份对相声的念想,对侯宝林的惦记,却从未中断。1975年,正在外地劳动的侯宝林突然接到一纸急调令,让他火速回京,执行一项“绝密任务”。到了北京他才知道,是让他为毛主席专门录制一批老段子。

彼时的毛主席身体已大不如前,无法亲临现场,只能通过录像来重温那份久违的快乐。而侯宝林也已阔别舞台整整十年。老搭档郭启儒先生已经作古,组织上便安排了郭全宝与他搭档。当侯宝林从箱底翻出那件满是虫蛀眼儿的大褂时,心中五味杂陈。十年未说,词儿忘得差不多了,只能把台词写在大纸上,挂在对面墙上,边说边偷瞄。为了录制效果,现场还找来几十名警卫连的小战士当“观众”。可这些战士大多听不懂相声,于是便有了那个著名的场景:一位干部在台下举着小旗,旗子一举,战士们就集体大笑。

就这样,在一片由旗子指挥的笑声中,侯宝林为那位最特殊的听众,完成了他演艺生涯里最特殊的一场演出。这些录像带,陪伴着毛主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毛主席逝世后,侯宝林先生把这份知遇之恩深深地埋在心里。他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每年的12月26日,他家里必定会做上一碗长寿面,不为别人,只为纪念那位爱听他相声却总是“憋着不笑”的伟人。这碗面,承载的不仅仅是思念,更是一段跨越了时代风云的、艺术家与领袖之间的真挚情谊。

场馆介绍
德云社相声大会三里屯剧场(梦回天桥剧场)是在老天桥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位于三里屯,对面雅秀市场,东邻三里屯SOHO,对外营业面积6000平米。地理位置毗邻朝外、燕莎、CBD中央商务区、使馆区,流量之大,客源...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
113、115、406、431、701路等公交三里屯站下即到
德云社三里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