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想封杀“低俗”,江湖却靠低俗翻红,相声到底听谁的?
更新时间:2025-07-20 20:50 浏览量:1
从姜昆 “反三俗” 到郭德纲草根笑料走红,相声在庙堂教化与江湖生存间摇摆三十年。冯巩的温和治理难阻行业失控,张九南等丑闻频发,流量反噬让传统班规失效。当 “高雅” 与 “低俗” 对立,“活着” 与 “高贵” 撕扯,这门从街市生长的艺术,正面临最根本的叩问:它该照见风雅,还是映出烟火?
那年,姜昆在央视访谈里掷地有声:“我们不是针对谁,而是要救相声。”
他举起的 “反三俗” 大旗,在《中国曲艺志》2007 年卷里留下明确条款: 严禁粗口、低俗段子进主流舞台。
偏这时候,郭德纲的小剧场里,那些 “被主流抛弃” 的草根笑料正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座位挤得满满当当。
这不是谁对谁错,是两种路数在较劲。
一方认舞台该是 “教化场”,得有格调、留余韵;另一方认准 “你想笑,我就给包袱”,哪怕不那么雅。
根子上的裂,在体制与市场之间:体制内院团靠财政吃饭,反三俗成了 “立脚根的理”;德云社这类自己找饭吃的江湖班社,不靠点 “接地气的段子”,票房根本撑不住。背后是几代人对相声的理解拧着劲:60 后觉得它该扛时代事儿,80 后、90 后就图一乐,这观念差,比啥争议都扎人。
2012 年冯巩接棒曲协时,相声圈早成了沸腾的火锅。
德云社与青曲社在商演市场短兵相接,师徒反目的新闻天天上头条。
所有人等着新官烧三把火,等来的却是他抖音里的做菜视频:灶台前的艺术家笑出眼纹,评论区刷满 “我想死你们啦”。
这位新主席的治理路数,藏在2023年曲协会议那句 “新文艺群体需创新管理” 里,轻巧避开所有锋芒。
偏偏曲协官网的行业标准栏,三年没更新过;另一边,他的抖音账号半年涨粉超千万。不是不想管,是真没辙。
行业失控的事接二连三:张九南家暴案曝光后闷头退场,秦霄贤私生活风波吵上热搜,苗阜的青曲社西安闭店,卢鑫玉浩拆伙后各奔前程。
这些人或出自师门,或靠段子走红,全逃不过 “失控” 俩字。老派 “师徒制” 搁现在,既不合法也难拿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 26 条说传承机制要跟现代法律接轨,可谁来接?咋接?冯巩的温和,反倒衬得整个行业野得没边。
流量时代的反噬,来得比预想中邪乎。2023 年张九南的婚礼喜帖刚刷屏,前妻的家暴控诉就冲上热搜,证据、欺骗、包庇等词条戳破了班社神话。
邪门的是,丑闻发酵时,德云社商演预售额反增 15%。流量这路数,让 “班规森严” 的老传统露了怯。
小剧场里长大的 “德云男孩” 们,既占着师徒红利,又不服 “班主” 的绝对权威。
曹云金在直播间重说《揭瓦》,打赏比当年小剧场月收入还多;秦霄贤在综艺里摔成表情包,抖音涨粉三百万。
这些曾被贴 “三俗” 标签的表演,如今撑起年产值超二十亿的市场。可无序总得买单:杨议直播爆料相声界黑幕时,身后的杨光相声社观众席空空荡荡;某新势力专场演员刚痛斥完同行排挤,下台就因分账不均打了合伙人。
相声就只能要么端着死,要么俗着活?别的老手艺早有招儿。
上海评弹团搞 “分级演出”:老人场讲民国情事,年轻场玩穿越段子,文旅部2023年还计划全国推广;东北二人转从 “黄段子起家”,如今在地方频道播得干净,照样火。
B站《相声新青年》2024 年一季度播放破亿,95后靠剪视频、玩情绪圈粉;天津实验剧场用 “AI 敏感词实时审查”,屏幕旁提醒 “请规避”—— 虽显生硬,却是给底线和观众找平衡的尝试。
这大概就是第三条路的模样:国家级媒体守规矩、重教化;德云社这类剧场讲烟火气;短视频平台玩即时反馈。曲协未必再发文件,不如变个平台,让不同路数的相声 “各守各的道”。
相声本就从街市人声里长出来,说人话、承人心。
眼下的毛病是,演员越来越在意 “有没有艺术性”,倒忘了 “观众还笑不笑”。
当相声演员比观众更看重身份标签,笑声早不是那个味儿了。
庙堂要香火,澡堂也得供暖。这门老手艺的未来,说不定就藏在不纠结 “谁俗谁雅” 的通透里, 该教化的教化,该逗乐的逗乐,在撕扯里活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