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还不得清闲?老人糊涂些,才能度日
更新时间:2025-07-18 00:39 浏览量:1
看到九十多岁相声表演艺术家去世的事,很多人讲老人最后一天还在赚钱,为子孙奉献到了最后一刻,被“吃干抹净的一生”。
这多少有些偏颇了,看他家人怎么说的?
老爷子去世大家都解放了!
对于那些家里有八九十岁老人的人而言,他们就可以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寿则多辱,人到了晚年,很多事都是一言难尽。
老人真正的悲惨,其实在农村更多。
我在农村见过很多“养老”的例子,有些老人身体好,八九十岁还能自己做饭吃,这样的老人是有福气的。
而那些七十来岁就卧床不起的老人就很麻烦,这意味着必须有专人伺候才行。
一个月两个月可以,但要是一年两年呢?真正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亲眼见过儿子在母亲去世当天手舞足蹈的样子,毫无悲伤,只有如释重负的轻松。
从那之后,我就不相信“养儿防老”的话了,老人去世之前,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没有好脸色,老人的存款都给了儿子,最后连手上的戒指都被儿媳要走了,可所谓的“养老”,就是把剩饭给老人端到面前,十天半月不给洗澡,一脸嫌弃。
他就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被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
围绕养老问题,家庭和谐的不多。
兄弟姊妹几个和睦相处,争先恐后赡养老人,不能说世上没有,但确实非常罕见。
我见过一些因为养老问题兄弟争执的例子,一般来说是轮流服侍,这个一个月,那个一个月,但通常要开会争吵,算分家产谁多了,谁少了,谁吃亏,谁占便宜,最后都自认吃亏了,心不甘情不愿。
还有因此打破头的,互相败坏,骨肉相残,哪有一点“血浓于水”的样子。
这时候老人的心情是没有人顾及的,在他们眼里老人已经是“无用”了,累赘一样,之所以还要养着老人,无非是避免被人背后戳脊梁骨、骂不孝而已。
“孝顺”的名声比实际的孝顺更重要,人心是势利,人性是自私,所以这个人世间不忍细看,看破了尽是凉薄。
其实,但凡身体允许,老人都愿意有事干!
老人跟小孩子一样敏感而脆弱,他们喜欢热闹,害怕自己的子孙不高兴,想要为家庭贡献一点什么,不被视为累赘。
所以看那个高龄相声表演艺术家的事,我认为他是愿意如此的,能够帮家人一点忙,总是好的。
如果他也是常年卧病在床,那才是难受。哪怕没有经济压力,在医院受照料,那也不如可以四处转转好,而且老人和小孩都是恋家的。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有个作家在老年说想死在家里,女儿就不乐意了,要死在院里才行,死在家里的话房子不好卖。
生老病死都是苦,而人生之苦又以老年病卧为甚。
怎么养老才好?
最迟不要超过50岁,一方面身体养护好,无病无痛,不拖累任何人。一方面积攒金钱,维持好家庭关系,避免家庭不和。
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到了自己老的时候,可以学习蔡澜请几个保姆来照顾自己,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也乐意没事时候到你这里父慈子孝一番。
而因为这样,照顾你的人也会尽心尽力,保证你不至于受欺负受委屈。
最好自己还有点爱好,精神有寄托,老了也不是苦熬的状态,等到了良野到来之时,无牵无挂,悲欣交集,那才是善终。
人生不得已,视死如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