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亿万级别的文旅流量,西安相声行业为什么成就不出“德云社”
更新时间:2025-07-12 02:38 浏览量:1
7月9日,天津市曲艺团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因病去世,享年94岁。作为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曾经是很多观众心目中的舞台回忆。
在老一辈艺术家纷纷离开人世的背后,曾经盛极一时的相声行业,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剧场演出与新兴直播模式并存,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面临创新不足、票价虚高、流量反噬等挑战。
在国内的相声行业,以德云社为首的相声社团,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同样面临上座率下滑问题,而以曹云金等为代表的新生代,通过直播和惠民票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非遗传承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古城西安也从来不缺乏相声的土壤。
西安相声行业有不少知名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与地处京津地区的郭德纲等行业人物相比,发展也各有特点,同时借助西安的文旅流量,拥有独特的发展契机。
西安相声行业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苗阜、王声:青曲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满腹经纶》《哪吒闹海》等。重要事件有 2024 年策划举办第二届西安相声节,邀请了姜昆、戴志诚、郭阳郭亮等一众知名相声演员共同演出,活动以文旅融合、艺术填充为切入点,将西安本土相声艺术与国内知名曲艺社团的演出紧密结合。
卢鑫、玉浩:相声新势力班主,2016 年荣获《笑傲江湖第三季》全国总冠军,2022 年登上央视虎年春晚表演节目《像不像》。2022 年 3 月,卢鑫、玉浩携相声新势力优秀演员进行了辛丑牛年封箱演出《牛来牛去》及壬寅虎年开箱演出《两只老虎》,为家乡父老带来欢乐。
西安珍友社等团体演员:西安珍友社也是当地知名相声社团,其演员们长期活跃在西安相声舞台,为推广西安相声贡献力量。如 2014 年至今,陕西相声演员在珍友社等团体努力下,共摘得 5 朵中国曲艺最高奖 “牡丹奖”。
但是与郭德纲等行业人物相比,西安的相声行业仍然差距巨大。
从商业演出票房来看,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商业影响力巨大。2024 年郭德纲在贵阳商演,5500 座位售罄,票价 360-1860 元。同期第二届西安相声节闭幕式,虽邀请了诸多知名演员,但 1000 张门票售票率约 85%,票价 180-680 元,观众兴趣和票房收入与郭德纲商演有差距。
从社团发展来看,德云社在全国多地开分社,演出场次频繁,且通过线上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播,品牌知名度高。而西安的青曲社虽然曾一度辉煌,苗阜王声曾人气颇高,但近年有报道称其经营不善,演出场次减少,2025 年初还传出拖欠工资问题,苗阜甚至提出小剧场靠国家补贴的建议,引发舆论关注。
相比之下,相声新势力发展较为积极,2024 年 7 月相声新势力北郊旗舰店开业,还计划在全国七个城市开设十家分店,开展 “走四方” 全国小剧场交流巡演。
携程调研数据显示,68%游客希望体验“本土特色演艺”,但现有产品中相声认知度仅12%(低于皮影戏的35%)。
2023年的数据显示,西安接待游客2.8亿人次(文旅局数据),大唐不夜城单日峰值83万人次。也就是说,对于西安相声行业来说,面对着千万级客流的潜在市场,但就相声这个曲艺种类来说,转化率极低:游客文化消费集中于《长恨歌》等实景演出,剧场相声占比不足1%。
西安本地相声社如青曲社、相声新势力等小剧场,本可成为游客体验长安文化的打卡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同时感受地域相声的魅力。
然而,本可融入更多西安元素,如方言、历史故事、民俗风情、非遗表演等表演项目的相声社,并没有开发和容纳更多表演内容,单纯以相声节目吸引游客,还是显得过于单薄。
西安相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在地性”——陕西方言的幽默基因、历史文化的厚重素材,是京津地区的德云社们无法复制的优势。
但在产业维度,需跳出“小剧场”思维,通过文旅场景重构(把相声植入游客动线)、内容颗粒度细化(开发游客专属短节目)、产业链整合(绑定非遗表演、餐饮娱乐等消费环节),将文化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当游客在城墙上笑着喊出“嘹咋咧”,才是陕派相声真正的破圈时刻。(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