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才拿到相声大赛一等奖,杨少华大器晚成,这些贵人功不可没
更新时间:2025-07-11 20:26 浏览量:1
2003年,杨少华凭借与杨议父子联袂的《肉烂在锅里》,荣获第二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一等奖,这也是杨少华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这年他72岁。
72岁才登上艺术巅峰,比起那些中年就功成名就的相声演员,杨少华的从艺道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他有过吃不饱饭的经历,也有过寄人篱下的经历,更有过被观众喝倒彩轰下台的经历。
而艰辛之余,他也结交了不少贵人,正是靠着他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天赋,才大器晚成,在相声界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杨少华1931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早逝,自幼和母亲艰难度日,经常食不果腹。
没钱念书的他,12岁就来到启明茶社打杂,当时很多名家都在这里说相声,耳濡目染下,杨少华逐渐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常宝霆的推荐下,杨少华拜师郭荣启,这两位也是带杨少华入行的贵人。
虽然杨少华当时因没钱摆拜师宴,同行不承认他们的师徒关系,但在启明茶社的日子,郭荣启还是给杨少华打下了良好的相声基础。
后来杨少华到天津发展,一边在工厂当钳工,一边说相声补贴家用,但家里加起来六口人,所以日子依旧过的捉襟见肘。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杨少华遇到了相声泰斗三立,境遇才有所改观。
当时马三立刚经历搭档变故,急需捧哏的他点名要杨少华给自己捧,究其原因,马三立对杨少华说:“给我捧几场,你就有饭了。”
这番话对当时窘迫的杨少华犹如救命稻草,正是在马三立的帮助下,杨少华进了天津曲艺团,生活也得以改善,每每回忆这段经历,杨少华都忍不住老泪纵横。
上世纪80年代末,杨少华回北京谋求发展,无亲无故的他又受到了京剧名家马长礼和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照。
他先是借住在马长礼家,后来又搬到了侯家,在这期间,侯宝林多次推荐杨少华演出,在侯家的日子,杨少华也在艺术上受到极大熏陶。
虽然寄人篱下,免不了受点白眼,但提起这段往事,杨少华父子还是充满感恩之心。
虽然有贵人提携,但那个年代的观众可不好伺候,加之当时杨少华风格还没有成型,所以他也有过被观众喝倒彩轰下台的尴尬经历。
直至杨少华遇到了另一位贵人,才让他的艺术风格彻底确立,并因此扬名。
上世纪90年代,杨少华与赵伟洲合作,赵伟洲根据杨少华蔫了吧唧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打造了《枯木逢春》等一系列作品,开创了杨少华蔫哏的表演风格,他也因此在花甲之年一炮走红。
直至多年后获得相声大赛一等奖,72岁的杨少华才终于登上相声殿堂的顶峰。
一路走来,杨少华的艺术道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而一路给予他帮助的这些贵人们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