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城谈李伯祥:收一堆不说相声的徒弟,代拉一堆不说相声的师弟
更新时间:2025-04-17 20:00 浏览量:11
相声这行当最近又被德云社带火了。 电视机前一坐,演员们穿着大褂往台上一站,包袱一个接一个往外抖,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不过要说起正宗,德云社在相声圈里只能算小孩子。 天津的路口都贴着"驾车说笑,危及安全"的警示牌,这在全国可是独一份。
"哏都"的名号叫起来响亮,可您知道吗?相声最早是打北京天桥起家的。 民国那会儿,天津卫靠着运河码头,渐渐就成了曲艺新地界。
直到2005年,北京天津这两拨人才算握手言和。 早年的相声可不是现在这样。
三十年代前,说相声的都算"下九流",连穿长衫都算越了规矩。 后来有位张寿臣老先生,愣是把荤段子、伦理哏都给去掉了,换上雅一点的玩意儿。
那年头天津仁昌电台请他说相声,台里坐着的都是穿长衫的文化人。 这么一改,相声还真进了大户人家的门。
相声界排辈分规矩大。 从早先的张三禄算起,传到如今第七代,排着"德寿宝文明"五个字。
眼下还在世的"宝"字辈马志明老先生,在圈里辈分最高。 但您要光看艺名可不一定看得出来谁是谁的辈分,好比李伯祥是"文"字辈,郭德纲要喊他师叔。
收徒弟这事儿讲究更多。 儿子不能拜亲爹为师,怕"近亲繁殖"坏了本事。
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师父是朱阔泉;侯耀文想跟父亲侯宝林学艺也不成,最后让李伯祥代师收徒。 要是没正经拜过师,能耐再大也吃不上这碗饭,杨文华就是活例子。
今年三月份出了档新鲜事。 李伯祥先生收了四个徒弟,看着挺正常?且慢,这四人里就一个是搞美术的,剩下三位分别是律师、董事长、总经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明"字辈的钱城直接发话:"您作为门长,收一堆不会说相声的,这算怎么回事?" 要我说,艺术这碗饭不好端。 过去讲究"三年学艺两年效力",现在图个热闹就拜师,难免惹人闲话。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时代不同了,老规矩要不要改,怎么改,倒真是个值得琢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