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众演员发文,上海专场圆满成功,整个十月,A组演员最忙碌
更新时间:2025-10-20 12:07 浏览量:3
11月3日,盐城大丰剧院第一次响起“德云社”三个字,开票当天,大麦服务器被挤到排队99+,本地观众在评论区刷屏:“终于不用跑南京就能听现场。
”这不是简单的加场,而是德云社A组把“流动小剧场”开到三线城市的最新落子——两天一场、票价150元起、演员就地采风,48小时里把一座城市变成相声分会场。
过去一个月,他们像一支轻骑兵:上海站92%上座率,衡水站5分钟售罄,抖音话题播放量3.8亿次。
数据背后,是德云社把“老园子”拆成可折叠的模板:经典段子占六成,新作占四成,演员轮班、票价腰斩、本地梗现挂,观众花不到一张演唱会山顶票的钱,就能听到谢金、张鹤擎、王九龙同一晚轮番上阵,顺带把当地文旅券塞进你口袋。
这套打法,说穿了就是“高配版流动小剧场”。
传统剧场像重资产酒店,装修、租金、养班子,一动全是成本;德云社把舞台做成乐高,演员、灯光、音响、段子全部模块化,走到哪拼到哪。
衢州站干脆和文旅局打包:买一张380的票,廿八都古镇门票直接打8折,听完《学哑语》还能夜游古巷,票房秒变“流量入口”。
当地酒店老板笑得合不拢嘴:“周五入住率直接拉满,比国庆还猛。
”
观众最买账的,是“本地梗”三个字。
张鹤擎在淮安把漕运总督、盱眙小龙虾写进《运河轶事》,台下大爷听完拍着腿喊:“这小子比我还会讲淮安!
”杨鹤通在武汉返场放出风声,要排江浙沪方言特别节目,现场立刻有阿姨用武汉话接茬:“那必须加一段‘热干面遇上生煎包’!
”——段子一旦沾上家门口的烟火气,笑声就比原价翻一倍。
德云社也趁机完成“新老交替”的软着陆。11月起,王九龙正式加盟A组,张九龄隔空喊话“兄弟轮值”,年轻面孔带来年轻流量,却又被60%传统作品锚住,不让演出变成粉丝见面会。
郭德纲在后台接受采访说得直白:“先让三线城市观众认识谁是谁,再慢慢给他们辨味儿的时间。
”一句话,既安抚了老戏迷,也给新人让出跑道。
市场用钱包投票,给出最诚实的反馈。
衡水站开票5分钟售罄,当地文化馆馆长感慨:“过去我们请曲艺团,赠票都坐不满;现在德云社一来,黄牛票加到三倍。
”大麦网华北区域负责人透露,三四线城市“空白市场”贡献了整个巡演45%的票房增量,“谁抢到第一次,谁就拥有用户心智”。
别小看这“第一次”。
兰州、银川已经排进2024年计划表,西北观众即将第一次在家门口听到《黄鹤楼》的倒口。
对当地文旅局来说,德云社就像现成的“客流发动机”;对观众来说,花一张电影票的钱,就能让耳朵和段子一起“出圈”;对德云社自身,则是把“老园子”的品牌拆成无数快闪店,既摊薄成本,又提前占位——等对手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把“第一次”写进城市记忆。
当然,模板复制也有隐忧。
段子本地化不够,观众会喊“水土不服”;演员连轴转,嘴瓢失误也会被短视频无限放大;更关键的是,当“流动小剧场”遍地开花,稀缺感下降,票价还能不能守住亲民标签?
郭德纲的答案是“内容蓄水池”:一边把传统段子做成常演常新的“硬菜”,一边让年轻演员把身边事写成“小菜”,硬菜留客,小菜拉新,菜单月月换,观众才愿意月月来。
下一站,盐城。
王九龙和张鹤擎已经提前三天抵达,跑到大丰海边把“丹顶鹤”写进包袱,开场第一句现挂:“各位,今天鹤来了,也擎了,就差你们鼓掌了!
”观众还没落座,先被逗笑——这就是“高配流动小剧场”的精髓:把舞台搬到你家门口,再把你家门口的风景,变成舞台上的新梗。
笑声散场,文旅券还在兜里,古镇夜景刚好亮起灯。
德云社没教你成功学,只给你一张380元的票,却让你同时完成“听相声、逛古镇、吃夜宵”的三连击——这买卖,观众觉得值,城市觉得赚,德云社把传统剧场生意跑出了外卖速度。
至于明年能不能在兰州吃到牛肉面版《学哑语》,就看老郭的下一盘棋,落子有多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