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也没想到,67岁冯巩去河北做商演,一张嘴就是公式相声味儿
更新时间:2025-10-10 02:33 浏览量:1
国庆长假的第二晚,67岁的冯巩在滦州古城喊出“我想死你们了”,台下却已经在争论他是不是还在讲“公式相声”
10月2日的滦州市古城韶音广场,夜风有点凉,城墙灯光泛着橙色,孩子坐在爸爸肩头晃着脚,老人拿着折扇占着前排位置
冯巩跟着中国广播艺术团一起来做“惠民演出”,开场还是那句熟悉的“亲爱的父老乡亲,我想死你们了!”
,笑声顺着石板路往后排铺开去
接着,他和贾旭明、曹随风、侯林林合了一个《我爱诗词》,段子里掺了滦州的地名和典故,提到当地的一碗热汤,旁边炸串摊的香味正好跟上节拍
媒体第二天的报道里,用了“高规格、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来概括这场夜晚,听上去很官方,但现场的掌声和手机的闪光,是实打实的
争议也是真实的
有人觉得他这一套是八九十年代的老风格:先亲切问候,再夸山水,再把搭档的长相比成当地美食或景点,结构像老广播主持的串场,换个城市只需替换名词
网上有观众拿这个去对比李宏烨常提的“公式相声”,贴了好几段“换地名不换结构”的小视频做佐证
我的感受是,套路本身不是原罪,问题在换完名词以后,空白处有没有新意——比如那晚的《我爱诗词》,把滦州元素塞进了古诗的梗里,包袱不深,但落地不算虚
很多人对冯巩的期待是有背景的
他从春晚舞台一路走来,先和牛群搭档做相声,再转小品,给一代人的春节记忆打了底色;
如今又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天然会被寄望“带着主流相声翻一波身”
现实是另一种节奏,曲协是机构,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安排的是像滦州这种惠民演出;
而市场的热度,最近几年确实更多集中在几家头部团队上
两条线的目标不同,选择也就不一样
如果把今天的相声舞台简单分成“体制内”和“市场化”,是容易误判的
更细一点看,是“公共文化项目”与“售票演出”的逻辑差别
公共项目要顾及覆盖面与正能量导向,审美取中,不冒尖也不犯险;
售票演出得对每一张票负责,现场不笑,下回就没人来了
过去有人总结过相声人的硬指标:能不能让观众愿意掏钱坐进来
这个标准严苛,但也把创作的压力全部推回给演员本人
滦州的这场,是免费的惠民演出,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不多见,多半是媒体剪辑与图文,跟商业巡演“刷屏”式的传播完全是两套机制
观众要什么,也在变
市面上这几年流行的“聊天式相声”,把“说学逗唱”藏进闲聊里,像朋友开涮,一句话就能翻好几个包袱
你看那些火起来的段子,常常是演员顺着观众一句“抛梗”就能接住,包袱叠着走,现场的灵气立刻高出来
但“聊天式”也不是灵丹妙药,聊得空、聊得油,也会被反噬
我的推测是,观众对“真的生活”特别敏感,假笑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个有意思的反差是,研讨会的建议和舞台上的选择,未必在同一频率上
10月初,北京市文联主持了一场“薪火相传・时代新声”的专题研讨,业内专家和青年演员复盘了青年相声节的得失
北京曲协主席、相声演员李伟建直说,相声要回到百姓生活,敢于融合新元素,甚至要“重拾歌颂型相声”,用幽默记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
这个提法挺耐人寻味,因为“歌颂型”在网上常被当成“老派”,可在公共文化语境里,它反而有现实位置
数据也提醒我们别只盯着一个舞台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剧场类演出29.64万场,票房119.29亿元,观众5424.11万人次
这个盘子越来越细分,喜剧、相声、小剧场的新空间彼此抢时间、抢话题、抢钱包
对演员来说,风格选择不是抽象的,是观众结构决定的
滦州广场的观众,家庭为主,三代同看;
而周末深夜的小剧场,多半是年轻人团购来的票,笑点截然不同
和滦州那晚相映成趣的,是合肥的一家小相声馆
他们打出“新派皖韵相声”,把黄梅戏的唱腔揉进段子里,演员会在现场互动里临时改词,合肥、蚌埠、阜阳、芜湖的方言地名也不避讳往里塞
场地就一百来座,周周满,95后到00后的占比据说破了八成,演到兴奋处,几排年轻人一起起哄点戏
这件小事说明,传统不必变脸,换个呈现方法就能“活”起来
当然,小馆子的机动性强,风险也自己扛,这和全国巡演、惠民演出又是完全两套难题
回到那句“我想死你们了”
它是时代印记,是冯巩个人的招呼,也是他和观众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
你不能指望每一场都推翻自己的前史,但也不能只靠记忆吃老本
那晚《我爱诗词》里折射出的,是一种尽量折中、尽量普适的写法:既要让老人听得懂,又要让孩子不无聊,还得照顾本地情绪
在公共文化供给的场合,这样的“稳”,也许比“新”更被优先考虑
从报道看,这场演出确实提升了滦州文化惠民活动的“规格与影响力”,这句话放在新闻里很顺,可在观众心里留不留得下痕迹,可能只有等下一次他再来,现场的脚步声告诉我们
把争论简化成“冯巩该不该学聊天式相声”,不太公平
他背后是一个系统,日程表、审查、合作单位、播出平台都在影响创作边界
我的看法是,所谓“公式”,未必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空”
同样的结构,填进鲜活的生活,也能立住;
反过来,再尖的新形式,写点虚空的夸赞,也经不起几轮转发
观众的耐心在变短,但标准在变高
我听过一位老观众的抱怨,说现在演出动不动“卖情怀”,可他最终还是愿意多走两站地去看那家总能让他笑出声的小馆子
相声的生命线还是观众笑不笑,但笑点从哪来,今天更难了
它可能来自一个城市的气味,一句方言,一个被生活撞疼过的停顿;
也可能来自对现实的温柔夸赞,夸的时候不油腻,落地的时候别虚
这里面没有谁天然更高级,只有谁更真诚
事实层面,现在并没有更多关于冯巩在河北其他城市“商演”的公开报道
滦州这一站定性为惠民演出,带有明显的公共文化属性,这是信息边界
判断一个演员“是否成功”,也不必只看体育馆坐没坐满
据我所见,越来越多演员开始在剧场、园区、文旅街区多线尝试,衡量标准也从“人头数”向“复购率”“口碑传播”倾斜
下一步会怎样?
我不敢下结论,但可以提出一个温和的期盼:曲协系统可以在“稳”的前提下,给创作留出更灵活的小板块,让年轻演员在惠民演出里也能试一点“新”;
而市场团队也别把“聊天式”当免死金牌,持续把生活写细,把语言打磨得更克制
两条路并非非此即彼,能不能在中间握手,考验的是整个行业的耐心与智慧
最后想说,很多争论都在屏幕里,但答案在现场
如果你去过滦州那晚,就会记得风吹过古城旗子时的哗啦声,记得有人在笑点上拍了拍同伴的肩膀,也记得有孩子在诗句里跟着学了一两句
当我们谈“守正创新”,不妨先把“守正”听完,再问一句“哪里还能更好”
时间会给出答案,观众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