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无限殷勤意,实则频传弦外音
更新时间:2025-10-06 10:59 浏览量:3
刘墉跟和珅的官场斗,是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故事里的罗锅子刘墉凭着机智占尽便宜,和珅和大人权柄在握而事事吃亏,这跟民间传说中的阿凡提故事一个品类,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弱势方依仗自己的智慧是可以打败强者的,而强势一方永远都是笨蛋。
这种叙事很有民间基础,大家都愿意通过意淫来哄骗现实中受到的委屈,不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既然草根文学反映的大都是平民视角的意难平,那么真实的官场是不是还有不可调和的摩擦呢?
当然有。意见不和乃至政见不和都会让他们之间产生龃龉,但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你死我活,彼此拧着脖子硬刚,掐着脖子互殴,他们更多的是试探揣摩,妥协让步,双方互动着找彼此都能接受的那个情绪G点,以便双方脚下都有台阶,脸上都有光彩,他们平时需要的,是依存,而不是大打出手,那,不符合官场生态,也太有失体面。
所以官场斗,只适合出现在影视剧作中,评书相声里,演员口嗨,观众脑嗨,制片人荷包嗨。
既如此,那和大人跟刘罗锅的相处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件案子来品味一番。
说是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钱沣上了份奏折,内容很惊雷,是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原因是国泰为政山东,不恤民力,贪纵营私。
奏折上达天听,乾隆自然不能置之不管。他就把案子交给了大学士刘墉,乾隆认为刘墉老家是山东的,比较容易掌握实情,处理起来会相对公允。
这个时候聪明人和珅出场了。说和珅聪明,是因为这个案子本身不简单。国泰看似只是一个山东巡抚,实际上他在朝廷上的关系盘根错节,甚至他的家族势力跟乾隆都有扯不清的关系。况且国泰贪腐也并非只是他个人所为,跟他同案的还有一个山东布政使于易简,是当时的大学士于敏中的兄弟。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的聪明人和珅,自然洞悉它的复杂性。为了维系官场的利益,长袖善舞的和珅施展起了他的看家本领,既不想让国泰这些官僚的利益受到损害,又想把这件事情办得冠冕堂皇,对乾隆有个交代。
和珅便亲自下场。
说和珅聪明,是因为他下场并不是直接跟刘罗锅打嘴官司,让他这样让他那样,如果都像官场斗中颐指气使的那种情形,和珅和这些贪官污吏们的形象就太low了。聪明人自有聪明人的办法。
和珅给刘罗锅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不是刻意写的,而是即兴把这首诗题写在了一幅扇面上。然后毫不刻意的,很自然顺畅的,把它送给了刘墉。
此举可谓是滴水不漏古井无波,没有任何纰漏和把柄,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让你无话可说。
这幅扇面是这样写的:
奉和石庵尚书题扇元韵
把臂方从榆塞边,
去来来去漫周旋。
有情山水知宾主,
无意风光各地天。
点笔织成云锦巧,
拈诗敲破月痕圆。
寄将便面劳鸿雁,
秋夜如闻廿五弦。
诗题中的“石庵”,指刘墉,是刘墉的字。
这首诗充满同僚的温情,上级的关心,还有文人之间的温婉雅致,相当风雅斯文,谁看也不可能是拿诗来行贿。
但字里行间又处处都是暗示与提醒,“把臂周旋”,“无情无意”,“巧云圆月”,在有心人看来,字字都是通融,句句都是交易。
这就是所谓的玄机,懂的都懂。
刘墉饱读诗书,聪悟高慧,哪能看不明白和大聪明递过来的璇玑?!
世上之事,实际上误就误在这些聪明人身上!他们只顾及保存面子,而完全忽视了所谓的里子,即真相。帝王的面子,朝廷的面子,同僚的面子,而真相,他们全然不顾,而是处心积虑的煞费苦心的考虑所谓的周全体面。
好在刘墉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没有接受这副扇面传递过来的交易,也没有撕破脸皮,而是温情脉脉的秉公办理,国泰最后被处以斩监候,后来看说不过去,乾隆才扭扭捏捏改成极刑。
国泰魂飞烟灭,不过,和珅的这首暗通款曲的行贿诗,却被当作罪状存留了下来,不同身份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情诵读的时候,大概感受也各不尽相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