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德云社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为什么九十年代的相声没落了?

更新时间:2025-09-26 22:26  浏览量:1

作为一个专职up,发文章是没有收益的,为什么不做成评论类视频节目呢?因为我确实没时间,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继续修复一些我觉得值得修复的经典作品(也不会限于曲艺领域),这个强度已经快使我崩溃了,“晒太阳的时间都没有”这句话我常说,但不一定有人能体会。所以我只能偶尔通过文章的形式,跟大家做做交流。

上一篇文章我谈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就不看新相声了”,再早也说“媒体不是替罪羊”,还有“是谁害死了相声”等关于相声的话题。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同时代成长起来的普通观众的心里话,并非专业的理论分析,仅供娱乐。

今天我想展开谈谈“为什么九十年代后就不看新相声了”。

“相声”本来就是逗乐的,观众是演员的服务对象,而当时的电视相声,已经沦为了宣传工具,符合节目审查才是目标,观众成了被教育对象,自然引起反感。

而长时间与观众隔绝,也让那一批年轻演员业务水平下降,表现手法直白,只得靠煽情、要掌声来维系,后来只能从形式上下功夫:抱着吉他上台表演相声,找外国人说相声,表演杂耍、扔飞镖的,唱流行歌曲、女性表演相声等等,逐渐走上了一条出洋相的歪路。

这些所谓“创新”尝试,并非源于艺术内在发展的需要,而是功力不济背景下“以噱头代核心”的无奈之举,其结果是对相声艺术尊严的损耗。

一、“伪创新”的根源:轻视艺术规律与观众

某些被奉为“创新”的尝试,实则触及了相声作为一门成熟艺术的底线。

关于女性与外国人表演相声:是艺术规律问题,不是身份问题

· 传统相声的行当归属“丑”,演员需通过“自我矮化”或“塑造有缺陷的人物”来制造笑料,这是一种深厚的舞台约定俗成。而女性是“美”的,更适合鼓曲类的表演,放到相声当中,往往面临角色塑造上的天然困境,难以找到既符合艺术规律又不失尊严的表演路径。

· 外国人表演相声,问题核心在于语言功力的绝对欠缺。相声是汉语言艺术的精粹,依赖于声韵、节奏、谐音、歇后语等微妙之处。一个连普通话都未必纯熟的外国人,根本无法驾驭这种精妙。此举看似“促进文化交流”,实则严重低估了观众的语言审美能力,将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降格为猎奇性的才艺展示,这是对艺术本身的不尊重。

关于“穿西装”与舞台形象的异化“穿西装”本身不是原罪,但其象征意义深远。它代表了部分演员急于与“地摊玩意儿”的“旧形象”切割,试图将自己定位为“高台教化”的文艺工作者。这种心态的转变,导致了表演气质的根本变化:从平视观众的“服务者”,变成了俯视观众的“教育者”。当演员不再愿意“出丑”、不再与观众平等交流时,相声那种亲切、泼辣的生活气息便荡然无存。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许多形式上的“创新”并非真正的技艺升华,而是粗糙的应付。

· 以“抱吉他”为例:关键不在于乐器本身,而在于演员的演奏水平是否达到了专业赏鉴的标准。也就说,你是否起到“露一手”的惊艳效果。如果吉他技巧仅仅是“扫扫和弦”,远未达到能独立成为欣赏对象的程度,那么它的加入非但不是“锦上添花”,反而是“东施效颦”。这暴露了创作者的一种心态:他们认为观众的笑点很低,可以用一点简单的花招轻易调动。这不是创新,这是对观众鉴赏力的蔑视。

· “煽情”与“要掌声”:舞台伦理的失范。在传统相声中,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是演员凭借真本事“挣”来的,是艺术感染力的自然结果。而“煽情”和直接“要掌声”,则是一种舞台权力的滥用。它利用现场气氛和观众的情面,强行索取本不该得的反馈,破坏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用作品说话”的公平契约。这不仅是一种技艺上的不自信,更是一种舞台职业道德的失范。

二、结论:尊重艺术,即是尊重观众

九十年代电视相声的诸多乱象,归根结底是艺术本体意识薄弱的表现。当创作者不再潜心钻研“说学逗唱”的内功,转而寻求形式上的捷径时,当评判标准从“观众是否真心发笑”异化为“播出效果是否热闹”时,相声的没落便已成定局。

任何脱离相声艺术本体规律的“创新”,无论包装得多么花哨,都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天马行空,实则虚无缥缈。唯有敬畏传统、苦练内功、真诚服务观众,相声艺术才能行稳致远。

三、尾声:真空下的替代与小品时代的崛起

对九十年代相声的反思,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观众对真挚、鲜活、贴近生活的语言幽默的需求,从未消失。当电视相声因背离本体而逐渐僵化,无法满足这一根本需求时,市场与艺术的规律便开始发挥作用,催生新的形态来填补这一真空。

于是我们看到,同处一个时期,同样是依托电视媒体,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那就是小品

以陈佩斯、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艺术家们,其作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恰恰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当时相声所放弃的:扎根生活、塑造真实角色、大胆拥抱乡土。小品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电视相声“失职”的一种历史性回应。它再次证明,“真诚”与“生活”永远是喜剧艺术的生命线。

回顾历史,是为了看清未来。也有很多我想说的,但一时忽略或不严谨的,希望大家来补充。

场馆介绍
德云社相声大会三里屯剧场(梦回天桥剧场)是在老天桥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位于三里屯,对面雅秀市场,东邻三里屯SOHO,对外营业面积6000平米。地理位置毗邻朝外、燕莎、CBD中央商务区、使馆区,流量之大,客源...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
113、115、406、431、701路等公交三里屯站下即到
德云社三里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