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当众痛哭的岳云鹏,彻底揭开了德云社所剩不多的&
更新时间:2025-09-25 15:38 浏览量:1
文| 杨磊
编辑| 姜召
初审| 刘洪
9月21日成都演唱会上,岳云鹏当着上千观众的面哭了。
眼泪一滴滴掉下来,嘴里念叨着"压力太大"。
这个曾经在相声台上说学逗唱让人开怀大笑的胖子,如今却因为一场演唱会搞得狼狈不堪。
从票价1580元的"演唱会"变成相声专场,从师父郭德纲的力挺到网友的一片骂声,这场闹剧背后到底暴露了什么问题?
岳云鹏的全国巡回演唱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票价最高1580元,这个价格在演唱会市场并不算便宜。
粉丝们满怀期待地买票入场,以为能听到小岳岳唱歌,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演出现场更像是一场大型相声专场。
岳云鹏在台上说相声、聊天、讲段子,偶尔唱几首歌还跑调忘词。
观众花了演唱会的钱,看的却是相声表演。
这种错位感让很多人觉得被欺骗了。
岳云鹏自己也很诚实,直接承认"没自己的歌,唱别人的还得付版权费"。
这话说得轻松,可是听在观众耳朵里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既然没有原创歌曲,为什么要开演唱会?
这个逻辑本身就说不通。
演出质量更是惨不忍睹。
岳云鹏唱歌跑调是常事,忘词也是家常便饭,和乐队的配合更是乱成一团。
观众坐在台下看着这样的表演,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郭德纲坐不住了。
7月31日,他在直播间里为徒弟岳云鹏辩护,说"刘德华能三栖,岳云鹏怎么就只能说相声"。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问题在于,刘德华是先有了扎实的演技和唱功,才被认可为三栖艺人的。
郭德纲这种"护犊子"的态度很能理解,毕竟是自己的得意门生。
他还透露了一个更让人担心的消息:2025年计划让更多德云社成员开演唱会。
这意思很明显,岳云鹏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一大批德云社演员要跨界搞音乐。
师父的支持给了岳云鹏很大的底气,也让整个德云社在这件事上形成了统一战线。
这种师徒利益捆绑的关系,让外界的批评声音显得更加刺耳。
成都演唱会成了岳云鹏情绪的爆发点。
面对台下观众的质疑和网上持续不断的批评声,他终于扛不住了。
在舞台上,岳云鹏当着上千观众的面哭了起来,嘴里反复说着"压力太大"。
这场当众哭泣让现场气氛变得非常尴尬。
观众们不知道该怎么反应,有人同情,有人无奈,还有人觉得这是在博取同情。
岳云鹏的眼泪没有换来理解,反而让争议变得更大。
哭过之后,演出还得继续。
岳云鹏擦擦眼泪,重新回到麦克风前,继续他的"演唱会"。
这种戏剧性的场面让整个事件达到了高潮,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场争议。
岳云鹏开演唱会这件事,其实反映的是德云社整体的商业化困境。
传统相声行业确实在萎缩,年轻观众对相声的兴趣也在下降。
德云社需要找到新的盈利点,跨界发展成了必然选择。
张云雷、秦霄贤这些德云社的年轻演员都在尝试音乐领域。
他们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搞音乐确实能带来不错的收入。
岳云鹏作为德云社的台柱子之一,自然也要承担起探索新领域的责任。
问题在于,这种探索缺乏基本的专业底线。
没有音乐作品就开演唱会,没有唱功基础就登台演出,这种做法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德云社的商业化转型走得太急太快,忽略了艺术质量这个根本问题。
岳云鹏近年来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也为这次争议埋下了伏笔。
他在一些节目中的言行被网友贴上了"下头男"的标签。
这种负面形象的累积,让他在开演唱会这件事上更容易受到攻击。
"下头男"这个标签虽然有些刻薄,但也反映了观众对岳云鹏近期表现的不满。
从一个让人开怀大笑的相声演员,到如今争议不断的跨界艺人,岳云鹏的形象转变确实让很多老粉丝感到失望。
网络舆论的力量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群体性批评,再到岳云鹏当众哭泣后的分化反应,整个过程都被放在网络的放大镜下观察。
德云社曾经是相声界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郭德纲带领着一帮徒弟,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观众对德云社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基于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
岳云鹏演唱会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德云社另一面。
为了商业利益,可以放下专业底线;为了赚钱,可以不顾观众感受。
这种转变让德云社的品牌形象从"文化团体"向"商业机构"倾斜。
观众的失望情绪很复杂。
他们不反对德云社赚钱,也理解演员需要发展。
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方式太过粗暴,缺乏对观众的基本尊重。
高价票配上低质量内容,这种"割韭菜"式的操作让人很难接受。
结语岳云鹏的眼泪流得很真,可是观众的失望也很真。
一场本想证明自己多才多艺的演唱会,最终变成了一场公关危机。
德云社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太急,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对艺术的敬畏和对观众的尊重。
小岳岳哭了,德云社的体面也哭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