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走出困境步入繁荣
更新时间:2025-09-23 19:08 浏览量:1
文/福安
文学的繁荣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尺,它串联起创作、传播、接受、反馈的完整生态链。当前,我国文学领域正面临“供需错配”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网络文学年产量突破千万部,实体书出版品种年均超20万种;另一方面,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连续5年徘徊在4.7本左右,优质作品“酒香也怕巷子深”,部分创作陷入“流量至上”的同质化泥潭。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创作、传播、市场、文化四个核心维度精准发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生态。
一、坚守文学初心,以高质量创作筑牢繁荣根基
创作是文学生态的“源头活水”,脱离质量的数量扩张只会加剧“文学泡沫”。据中国作协数据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签约作者超150万人,但仅有不足5%的作品能进入读者付费阅读榜单,大量作品因题材重复、思想浅薄被市场淘汰。提升创作质量,需从三个维度突破。
1.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创作有“烟火气”
生活是文学的“矿藏”,脱离现实的创作终将失去生命力。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耗时3年深入陕北农村,记录农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命运变迁,这部作品至今仍以年均超50万册的销量占据经典文学榜单。作家应主动走进基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振兴”“老龄化应对”等时代议题,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普通人的奋斗与坚守,让作品既有“大时代”的厚重,又有“小人物”的温度。
2. 创新题材,丰富形式:让创作有“新鲜感”
在题材上,需打破“古装言情”“都市爽文”的单一循环。2023年,科幻文学《三体》全球销量突破3000万册,证明“硬核题材”的市场潜力;非遗主题小说《千里江山图》通过文学叙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入选年度好书榜单。在形式上,可探索“文学 + 音频”“文学 + 互动剧”等新形态,如喜马拉雅“文学剧场”专辑《红楼梦》播放量超2亿次,让经典文学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3. 锤炼语言,追求精湛:让创作有“感染力”
语言是文学的“灵魂载体”。汪曾祺的《受戒》以“清水出芙蓉”的文字描绘江南水乡,成为短篇经典;余华的《活着》用质朴直白的语言传递生命力量,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作家需摒弃“网络热词堆砌”“语言粗鄙化”的倾向,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提升文字质感,让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
二、拓宽传播渠道,以数字化手段放大文学影响力
传统传播渠道的“窄化”是文学触达读者的主要障碍。据《2023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5.5亿人,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超60%,数字化已成为文学传播的主阵地。
1. 深耕新媒体平台:打造“碎片化阅读”场景: 不同平台需适配差异化内容:微信公众号适合发布“千字散文”“文学评论”,如“文学报”公众号单篇推文最高阅读量超10万;抖音、快手可制作“1分钟名著解读”“作家访谈”短视频,如“戴锦华讲电影”账号通过文学视角解读影视作品,粉丝量超800万;小红书则适合“书单分享”“阅读打卡”,2023年“文学书单”话题笔记超500万篇,带动经典书籍销量同比增长35%。
2. 打造文学IP:构建“全产业链”价值体系: 优质文学IP能实现“一次创作,多次开发”。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原著小说销量不足10万册,改编为电视剧后,小说销量暴涨至500万册,衍生出漫画、游戏、文创产品等10余种形态,IP总价值超10亿元。未来需建立“IP孵化中心”,为作家提供从“创作”到“开发”的全流程支持,让文学价值延伸至更多领域。
3.社交平台(微信/微博): 建立作家、文学期刊、出版机构官方账号,发布作品选摘、创作谈、作家互动、线上读书会。利用话题营销(如#好书推荐#、#文学金句#)扩大声量。
4.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蜻蜓FM/微信读书): 大力发展有声书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近百亿元,用户规模超4亿),满足碎片化、伴随性场景需求。高品质的朗读能赋予经典新魅力。
蜻蜓FM上线于2011年9月,是国内首家网络音频应用,以“更多的世界,用听的”为口号 ,为用户和内容生产者共建生态平台,汇聚广播电台、版权内容、人格主播等优质音频IP。蜻蜓FM总用户规模突破4.5亿 ,生态流量月活跃用户量1亿,日活跃用户2500万,平台收录全国1500家广播电台,认证主播数超35万名,内容覆盖文化、财经、科技、音乐、有声书等多种类型。自上线以来,蜻蜓FM用户量即领先同类产品,是多家第三方数据机构评选公认的在线音频市场占有率领导品牌。
喜马拉雅是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音频分享平台,于2012年正式上线 。2023年,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3.03亿,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以同期在线音频收入计,喜马拉雅占据25%的市场份额。喜马拉雅平台涵盖有声书、有声剧、播客、相声评书、儿童内容、个人成长财经、音乐及人文等领域。提供众多独家出版物有声书,及时引入新兴、热门及经典题材。制作并推出有声剧作品。平台聚集播客创作者,提供录制、剪辑等服务。收录相声评书行业知名人士专辑,支持原创曲艺和非遗文化传承。针对儿童用户,提供丰富声音内容。在个人成长财经领域,汇聚主播和声音资源。与音乐厂牌合作,推出独家音乐和课程。
· 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快手): 开发适合平台的文学内容:作家访谈短视频、名著经典片段演绎、作品背景深度解读、创意书单推荐等,吸引年轻用户。
· 网络文学平台(阅文/晋江等): 正视其巨大用户基数(平台月活用户数亿级)和活力,探索其与传统文学的良性互动与价值提升路径。
. 精耕IP运营,实现跨界增值: 文学IP是核心价值载体。建立专业的IP孵化、评估、运营体系:
· 深度开发: 系统规划影视、动漫、游戏、舞台剧、衍生品等全链路开发(案例:《三体》《庆余年》的多形态成功孵化)。
· 跨界赋能: 与文旅结合(打造文学地标、主题路线),与品牌联名(文学作品元素融入设计),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振。
. 推动文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我国文学海外传播仍面临“翻译难、推广难”问题,仅有约1%的当代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可通过设立“中国文学翻译基金”,资助优秀译者翻译当代作品;在海外建立“中国文学中心”,如伦敦“中国书店”年均举办文学活动200余场,成为中国文学的“海外窗口”。2023年,莫言作品《丰乳肥臀》英文版在欧美销量超10万册,证明中国文学的国际吸引力。
三、完善市场机制,以规范化保障文学健康发展
无序的市场环境会挫伤创作积极性。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文学类侵权案件超2万起,盗版损失达50亿元,完善市场机制刻不容缓。
1. 强化版权保护:筑牢“创作者权益”防线
需从“技术”和“法律”双管齐下:技术上,推广“区块链版权登记”,如“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联盟”已为超100万部作品完成区块链存证,侵权取证时间从30天缩短至1小时;法律上,加大对盗版平台的处罚力度,2023年“番茄小说”因侵权赔偿作家超2000万元,形成有效震慑。
2. 优化文学评价机制:打破“流量至上”导向
当前文学评价存在“唯数据论”倾向,部分平台以“点击量”“订阅量”作为唯一标准。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参考市场数据,也引入专家评审、读者投票等维度,如“茅盾文学奖”评选兼顾艺术性与大众性,获奖作品《人世间》销量突破1000万册,实现“口碑与市场双赢”。同时,可设立“新人文学奖”,为年轻作家提供展示平台,2023年“华语青年作家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仅32岁,推动了文学创作的“代际传承”。
3. 培育文学市场: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政府需加大对文学产业的扶持:设立“文学产业基金”,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文学项目超50个,金额达8000万元;鼓励“书店 + 咖啡馆”“书店 + 文创”等新业态,全国实体书店数量已连续4年增长,2023年达12.4万家,成为文学传播的“线下节点”。同时,引导资本理性投入,避免“天价版权”“恶意炒作”,让市场回归理性。
四、
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以全民参与厚植文学土壤
文学繁荣离不开社会氛围的滋养。据调查,我国仅有23%的家庭有“固定阅读时间”,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环境需多方协同。
1. 加强文学教育:培养“未来创作者与读者”
需改革中小学文学教育: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如北京某中学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学生阅读兴趣提升40%;邀请作家进校园,2023年全国“作家进校园”活动超1万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学魅力。高校应加强“创意写作”专业建设,目前全国已有50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年均培养专业人才超2000人。
2. 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
丰富阅读活动形式:举办“全民阅读日”“城市读书节”,2023年全国举办阅读活动超30万场,参与人数达8亿人次;推动“社区图书馆”“流动书车”建设,解决农村、偏远地区“读书难”问题,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达3300余个,人均藏书量达1.2册。同时,利用“阅读积分”“读书奖励”等方式,激发大众阅读积极性。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学注入“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富矿”。作家应挖掘《诗经》《楚辞》等经典中的文化元素,如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用现代视角解读古典诗词,销量超百万册;通过“文学 + 非遗”“文学 + 历史”等融合创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2023年“传统文化主题文学作品”销量同比增长58%,证明传统文化的市场潜力。
五、多方协同,共绘文学繁荣新图景
文学走出困境、步入繁荣,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创作 - 传播 - 市场 - 文化”的系统升级。政府需发挥“引导者”作用,完善政策支持;文学界需坚守“创作者初心”,打造优质作品;媒体需承担“传播者”责任,放大文学影响力;读者需扮演“参与者”角色,形成良性反馈。
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文学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数字阅读用户将达6亿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我们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科技变革,以“扎根人民”的情怀坚守文学初心,让文学不仅成为“书架上的经典”,更成为“生活中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综上,文学的繁荣,是民族精神蓬勃、文化自信充盈的生动写照。唯有汇聚各方力量,固本创新、畅通渠道、理顺机制、涵养生态,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迎来中国文学更加璀璨繁荣的明天,让源自东方的文学之光,辉映世界文明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