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五年在深圳的相声布局为何被票房现实无情打脸,背后原因曝光
更新时间:2025-09-17 21:04 浏览量:1
2023年冯巩接过曲协主席的那一刻,圈里圈外都在看热闹,大家想着这位老戏骨能不能把相声带出新气象。我跟你说,那会儿希望挺大的,就是谁也没想到,两年过去了,德云社仍然霸占话语权,主流演员多数时候还在做春晚和慰问演出,靠着表面繁荣撑门面。
从2019年,主流院团把重心押在所谓的非遗相声大会上,按专业术语讲这属于品牌化运营与场域选择的课题。把大会一连五届放在深圳,真是反常操作,反正听上去就怪,我才不信呢,很多北方演员千里迢迢飞南下,台下却面对不太买账的观众,这中间有巨大的供需错位。
眼下更扎心的数据摆在台面上冯巩国庆在坪山大剧院的演出,想看人数几十人,票房冷淡;郭德纲去乌鲁木齐,开票前就有九千多人“想看”。这不光是个体影响力差距,还是观演数据在告诉大家谁能做商演,真心的,数字不说谎。冯巩的票房号召力到底差在哪儿?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把问题往里拆,能看见几个专业因素作品定位、受众画像、场地效应与市场化运作。冯巩近年的作品更多走文哏路线,《我爱歌词》那类用诗词托载包袱,从艺术角度讲很精致,但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大多数付费观众来相声厅就是图个笑、图个解乏,节目编排如果过度学术化,观众就会流失。其实观众就是这么直接,他们想看生活的刺和笑点,不是上公开课,反正观众心里有杆秤。
要是主流圈想在商演市场站住脚,必须学会做市场研究和内容迭代——精准定位受众、调整曲目、优化票务与场景营销,同时保留传统技艺。等一下,别光指望慰问演出撑门面,演出不是只靠情怀和名声,票房是一面照妖镜,观众的钱包比谁都诚实。
夜色里,坪山大剧院的灯光会亮,也会灭,留给行业的时间不多了。真要活下去,就得把台上的相声和台下的市场连成一条线,内容要会说人话,观众才会买单,谁爱听谁上场,谁不上场就得想办法升级。留点余地给艺术,不用全盘妥协,慢慢找平衡,说不定明年就能看到不同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