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一部属于相声的发展史,真实又不真实的一个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18 20:09 浏览量:2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吸引我的故事,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感动,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一直有那种想要看后续剧情的冲动,也正是这种冲动迫使我一直不停地看完了这本书。
真的很棒。
从一开始,主角或者说作者就在致力于为我们读者们科普那些属于相声的各种常识或者知识。
比如相声的四门功课其实是十二门,比如说学逗唱中的唱与唱歌无关说的其实是太平歌词,比如相声的本质是逗人开心其他的都是附加的并不重要的东西。
还比如那些或是耳熟能详或是濒临失传的相声段子们,那些经典的贯口小曲,那些关于单口对口多口的科普或者说是无奈。
起码对于我来说,通过这个故事对相声产生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大概算重新认识了一次这门完全依托于观众反应的古老的艺术。
由于主角的天赋异禀,加上他在本行之外的交友甚广,这个故事除了相声之外,对于其他的传统文化也有所涉猎。
其中最为广泛的大概是评书了,作为一个与单口相声渊源颇深的门类,作为主角接触最早的传统文化之一,评书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除此之外,让主角真正扬名的还有那神乎其神的口技……这是唯一一个我很好奇人物原型到底会不会、有没有把相关的技巧流传下来的一门传统技艺。
而在这两大门之外,还有诸如各种各样的大鼓、竹板书等等几乎没听过的充满着韵味的艺术类型在故事中粉墨登场,不是出现在相声中精彩纷呈的“学”的阶段,就是在后面的传统艺术大赛上绽放光彩。
我们的主角坚持的艺术理念,似乎是一种既守旧又创新的模式。
说他守旧,是他近乎偏执地去遵守过去的那些“规矩”“流程”“段子”,继承了他师父的执念,几乎用自己的生命在捍卫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说他创新,是因为他会在传统的框架里融入很多新时代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他始终坚持艺术需要去迎合观众,而不是观众来适应艺术本身。
对于主角来说,传承下来的似乎更多的是思想、是套路、是流程,是那种经过市井磨练、经过岁月雕琢的韵味。
虽然不一定能欣赏得来,但我着实是喜欢这种感觉。
这个故事中其实刻画了很多人,或者说这一场传承本身就是由人来完成的。
这里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或是自带显赫的家门,或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独门技艺,或是背负着一些恩怨情仇。
这里有新生代的艺人们,他们有的执着于传统的延续,有的一味地想要创新和突破,也有的人只是单纯凭借兴趣试图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里当然也有那些可敬可爱的观众们,是他们的真金白银和真诚而热情的反馈让艺人们知道了自己作品真的“值”,让他们清晰地感受到这些传统并不过时。
看完之后我觉得,除了那些尸位素餐什么都不会只想安心吃皇粮的几个人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冲突,大概可以用“道不同”来概括了。
他们中那些人,其实更多的是不自信和害怕吧,对自身传承和技艺的不自信,害怕经受不住观众和市场真实的考验。
于是,在那群人的努力下,相声从民间走向了“主流”,从茶馆走向了体制,试图抛弃与生俱来的“俗”,试图让所有人所有段子都高大上起来。
虽然某种程度上我也并不欣赏得来那些涉及到伦理或者其他什么的梗,但……尊重吧。
比如在写作的时候,虽然我可以理解作者那颗坚定地要进行科普的内心,但是一件事说个一两遍也就罢了,再多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厌烦并且有水字数的嫌疑了。
以及关于原型,我其实并不在意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围绕那个人来写的,也并不关心作者对于这一点的说明和相关的讨论。
但是就单纯地感觉,故事中的有些剧情,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用处不大,更多的是因为原型是那个人所以安排这样一段内容……就感觉有点奇怪。
另外,对于感情戏,除了主角跟女主的之外,主角跟其他所有人的感情戏我都觉得很多余,明里暗里的,都真的很多余,写不好,也没必要写。
它对得起它的名字,也对得起作者写它的初衷,它最终描绘了一段属于相声的传奇和传承,我也希望它是真的,希望现实中确实有一个何向东,能够把众多濒临灭绝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以及,真的很遗憾,一直到结尾,我都没有等到叶姑娘回到一直属于她的一号位。
真的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