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尊师重道”
更新时间:2025-09-14 21:39 浏览量:1
文/谷 建
如今的中国人比较忙碌,凡事盯着"钱”与“利”,大概对古人流传下来的一些较为厚重的文化理念持不屑和否定态度,中庸一点的,就是“根本顾不上“”或者“学那些有什么用”,从骨子里近乎麻木与逆反了。就拿“尊师重道”来说,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就能举出“子贡尊师”“张良拜师”“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来辅以论证,大多都能说个头头是道,但是心里怎么想,行动上怎么做,往往又是一套。比如,近期的“郭德纲与曹云金师徒反目”一事,只因曹云金挂在微博上的一篇长长的讨伐檄文,瞬间让郭德纲“原形毕露”以至于“形象大跌、面目俱损”,也让那些本就不甘寂寞的各大新闻媒体一夜间就炸开了锅,再次为“吸睛”找到了“珍贵的钻石”。
郭德纲是著名的相声演员,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彻底扭转了“相声”的生存状态。在“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日渐式微、景致惨淡的局面下,郭德纲创办的“德云社”异军突起,让“相声”这棵古老的“铁树”终于绽放鲜花。于是“相声”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闲时走进德云社,听听郭德纲师徒的相声,曾经一度占有甚至主导着北京的诸多年轻人的业余时光。
“德云社”出名了,郭德纲以及与其“打江山”的弟子们也随即名声鹊起,红遍了大江南北。这个常被愤青称作“苦闷彷徨无信仰”的时代,出了名就想融入娱乐圈的各色人等还真不少,自然郭德纲及其弟子们也不能例外。或许这娱乐圈还真真是个“世外桃源”,既能大把挣钱又能放浪形骸,还能时不时地藐视传统、我行我素一把,着实充满诱惑。这说相声的,在中国人看来,不但要求嘴皮子溜,还要有相当的国学功底,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常能如数家珍、倒背如流。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声演员在中国人心目中,真真不亚于教授和学者,而且是能给人带来捧腹大笑和身心愉悦的“教授与学者”。然“教授与学者”却偏偏盯上了色彩斑斓的娱乐圈,权把说相声当成了一个“桥”,过了河便淡忘了“桥”,甚而干脆拆了“桥”,转而疾步飞奔,追赶那“影、视、歌”三栖明星的宏阔境地。终于因“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日夜赶场子、做主持、拍电影,再也没时间来深造“相声”艺术了,“教授与学者”的厚重和深沉,大概也因其“原地踏步”和“不进则退”消耗了所有的积蓄,只剩下“挣钱”的热量和“露脸”的欲望了。所以就有了“德云社”的“师徒分手”与“师徒反目”之逐个爆料。
面对师徒反目、微博发文互相声讨的郭德纲和曹云金,各路“评论家”也紧跟着施展了绝世武功:有的依据曹云金的长篇博文大骂郭德纲的“斑斑劣迹”;有的“冷静思考”后觉得曹云金玩过了火,有点“欺师灭祖”的味道;有的干脆折中一把,把郭德纲和曹云金挨个数落一遍,再强调强调“尊师重道”的“残酷现实”和“极端重要性”。不过我想,倘若没有这发达的媒体和迅捷的移动网络,曹云金纵有一肚子怨气,似也无处发泄,只能让时光消磨了棱角,沉淀了那颗狷急躁动的心,或许有一天,师徒俩忽地良心发现,被“时间老人”安抚着“顿悟”一把,于是冰释前嫌,互相拥抱在一起;倘若没有这挣钱如探囊取物般的无比诱人的娱乐圈,郭德纲和徒弟们也绝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牵扯,当然也就绝没有那么多的“控制欲”和“歪心思”,反倒能心无旁骛地追随着师傅,继续钻研那博大精深的相声艺术,“德云社”也自然会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德艺双馨”之艺术圣地;倘若没有这拜金趋利、虚浮夸张、情义荡然的娱乐世界和社会风化,师傅和徒弟对于“尊师重道”的理解也绝不会轻易走偏抑或愤而踏之。
近日网站有篇叶先生的文章,题曰:《师德沦丧:从只尊师不重道到不尊师也不重道》。此文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以事实和典故深入剖析了“如今的师德沦丧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对老师没有足够的约束,师德全靠自觉,再加上‘文革’期间对‘臭老九’的残酷迫害,两个极端的相互作用,遂造成了今天的师德沦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让许多人失去了自我,所谓的尊师重道,往往成了弃道重师”等观点。但我仔细浏览全文,尚未找到当下的“不尊师也不重道”的相关论述及论据,于是脑子里突发奇想:若把“德云社”的师徒反目之种种案例植入叶先生的这篇文章,或许就能更加全面地支撑他的论点了。
古人云:“教化,国家之急务;风俗,天下之大事。”大概只有等到“社会纯净和民风淳朴”之时,才能真正支撑得起“尊师重道”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定位。否则,任凭诸君如何批评、如何愤怒,也终究无法触动人心。就像打了麻药的整个身体,纵使你百般呼唤百般摇晃,也无法感知无法苏醒。虽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但是,如果“老师和师傅”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轻视自己,甚而自己作践自己、自己腐蚀自己,那就自然失去了“贵师而重傅”的理由,倘真如此,必会遭致全民的"贱师而轻傅",因其造成的后果,应该绝不止于“国将衰”也。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在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有一种精神叫执着》;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律监察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作品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