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德云社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汪洋设立基金会,与师父于世猷“认亲”,相声界新动向引关注

更新时间:2025-09-14 11:00  浏览量:1

“一曲相声传百代,师徒情义重千斤。”在中国相声江湖中,“拜师”二字历来是关乎身份归属的头等大事,口传心授的传承规矩,如同无形的印章,为从业者烙下清晰的“江湖籍贯”。近日,相声演员汪洋在天津递交十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于世猷慈善基金会”,这一举动却跳出了传统师徒认亲的框架——当侯耀华对“于世猷是否为侯门弟子”始终缄默,汪洋选择以公益为笔,在相声江湖的年鉴上,为师父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

提及于世猷,熟悉相声史的人并不陌生。他曾与马三立之子马志明搭档,台风诙谐灵动,留下《报菜名》《地理图》等经典作品,可在“侯门弟子”的身份认定上,却成了一桩悬案。相声圈的规矩历来讲究“师父亲口认,才算入山门”,没有侯耀华一句明确的“我认了”,即便于世猷与侯家渊源颇深,也难被正统地写入“侯门谱系”。多年来,汪洋为师父正名的心意从未停歇,微博上那句“活着不能等评传”,道尽了他对师父江湖地位的执念——这不是简单的“认亲”,更是对一段相声往事的较真,对师父艺术成就的不甘。

于是,成立慈善基金会成了汪洋的“曲线救国”之策。天津民政局官网显示,该基金会已完成备案,首笔十万元善款明确用于“曲艺传承及助学”,汪洋更是直言“相声舞台不缺我这一个,但世猷老师的名字不能断”。在传统相声圈,“立碑扬名”多靠舞台上的口碑、同行间的认可,而汪洋却将公益变成了另一座“戏台”:通过基金会的章程,于世猷的名字与曲艺传承、公益事业绑定,即便没有侯门的“官方认证”,也能以另一种方式被载入行业记忆。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名垂青史非唯有功,亦在立德”的理念,汪洋试图以“立德”之途,为师父补上“立名”之缺。

然而,这场“公益认亲”在相声圈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方认为,这是最体面的“自证弟子”方式——比起在社交平台反复喊话,以公益传承曲艺、资助后辈,既延续了师父的艺术精神,也彰显了弟子的担当,正如“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汪洋的做法跳出了口水之争,用实际行动为师父赢得尊重。但质疑者也一针见血:相声江湖的规矩从来认“口碑”不认“公章”,侯耀华若始终保持沉默,基金会再热闹,也难改“侯门未认”的事实,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借慈善逼宫”。微博超话里“公益还是博弈”的讨论,恰恰戳中了核心矛盾:当传统师徒伦理遇上现代公共叙事,“拜师证”的印章,该由江湖规矩盖下,还是由公共行动见证?

回望相声百年传承,从“穷不怕”朱绍文开宗立派,到马三立、侯宝林奠定大师地位,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江湖地位的基石。但时代在变,传承的形式也在悄然迭代。汪洋的举动,或许是对传统规矩的一次温和挑战——当“师父点头”的传统路径走不通时,能否以更具社会价值的方式,为师父的艺术人生正名?毕竟,无论是舞台上的掌声,还是公益中的善举,最终指向的都是“让好的相声被记住,让值得的人不被遗忘”。

如今,“于世猷慈善基金会”已正式落地,十万元善款将流向曲艺传承与助学之路。这场由弟子发起的“认亲行动”,究竟会成为叩开侯门的“温柔敲门砖”,还是走向另一条独立的“扬名路”,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汪洋用自己的方式,在相声江湖的故事里,添上了耐人寻味的一笔——毕竟,“名”之所在,或许不止于门派的归属,更在于是否有人愿意为你,跨越规矩的边界,守护一份不该被埋没的荣光。

读者朋友们,对此,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场馆介绍
德云社相声大会三里屯剧场(梦回天桥剧场)是在老天桥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位于三里屯,对面雅秀市场,东邻三里屯SOHO,对外营业面积6000平米。地理位置毗邻朝外、燕莎、CBD中央商务区、使馆区,流量之大,客源...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
113、115、406、431、701路等公交三里屯站下即到
德云社三里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