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诸多健在的宝字辈不拜,为何侯耀文非要拜师过世的赵佩茹?
更新时间:2025-09-06 08:51 浏览量:3
有些人,他们好像天生带着故事出生。就在相声这片地界里,你要细说谁的命运最有“拐弯抹角”的戏剧色彩,侯耀文绝对算是一个。是的,他是侯宝林的儿子,大家一提就来劲——名门之后,文字辈的代表,还被德云社那位郭德纲叫一声师父。但这些标签背后,他这辈子的起落和规矩,却比相声里的包袱还要多两个转折。就说拜师这事,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相声这一行,父子之间的师徒关系能不能认,你别说,连饭馆里的师傅都没这么多条条框框——可偏偏在这儿,“儿子不能拜亲爹为师”成了铁规矩。哪怕爹是活字典,儿子也得另找门路。巧了,等侯耀文真到了拜师这一步,没想到绕来绕去,他最后居然拜了个已经去世的老先生赵佩茹,而不是活着的那堆宝字辈名家。
这事儿要搁别人家,估计就直接听大人安排了。侯耀文却不一样,他自己那股劲头,多少让家里头有点发愁。其实你别看侯耀文后来名气大、舞台风风光光,小时候侯宝林并不希望儿子跟他混这行,跟马家那点意思也挺像——马德禄不赞成马三立学,那都是当爹的心思。按老一辈理解,舞台饭吃不得,风吹日晒还招人“议论”,哪能让自己家孩子也吊在这绳子头上?可人这东西,有时候就是逆着来的。侯耀文耳濡目染,嘴皮子比同龄人溜,心里头早种下了喜欢相声的种子。身在侯宝林那样的屋子里,你说能憋得住不学两下?后来他还真没打算循规蹈矩,竟然偷偷报考了个铁路文工团。这事搁现在真不算啥,可那时候家里长辈说一不二,侯耀文招了工,领导得亲自跑侯家去“游说”侯宝林,说白了,为的就是想让老爷子松口。多少人都怀着点热望,想让侯耀文别把天分埋了。这是命运里第一个小拐点,家里头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摁住。
那几年,侯耀文火得快。上世纪80年代,电视刚成型,春晚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侯耀文跟石富宽一路合作,多次在荧幕上露脸,还跑到国外去演出,给中国人长脸。在相声圈子里,他算是文字辈里最醒目的之一了。有意思的是,正值他红得发紫的时候,相声界那套“拜师”老习俗已经慢慢有点稀薄——很多年轻人自己摸爬滚打,都没啥师承名分。但你要真想干大事,这码事不能马虎。拜师是嘴上不说,心里却重的“仪式”,马志明拜师那时候还专门办了个场面。可侯耀文这辈文字辈的,能拜的宝字辈前辈其实还不少,但真要选个师父,没那么容易。
咱们要说,侯耀文是有得可挑。有些人家那会儿相声名家都是在世人,比如钱宝昌、刘宝瑞这些老前辈,也有像白全福、马敬伯这种正当壮年的老师。可侯耀文为什么不挑这些活着的大师傅?这事说来就有点绕。一边是规矩,一边是人情。他要真拜个在世的大师傅,那可不只是身份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便宜了活人”,你一下子成了大家眼里的珍珠,这个师父简直只需抬抬手就多了个高徒。坊间还流传一种逗趣说法,说侯宝林自个儿心里有数,不愿意让别人接这个“现成好处”。你说这话是不是有点黑,但其实也说得过去——之前自己教出来的孩子,拜师也只是挂个门牌,真功夫都家里学的,你说让谁沾了光谁不得乐坏了。
不过,侯耀文并没有直接去敲别人家的门。其实他也找过常宝华——这位正好是全国海政文工团的,相声圈子大名鼎鼎,而且跟侯家来往不少。可事到临头,侯宝林没点头。这种顶层博弈,你要没点内鬼消息,真琢磨不透。再说在世的那些宝字辈,比如马敬伯、冯宝华,也都能当师傅,但关系圈层、徒弟数量以及能不能撑起门派,就都是盘算。为啥最后选了赵佩茹?一方面,赵先生当年可是“通天教主”,这名头光听都让人肃然起敬;另一方面,他门下弟子啥人没见过,像李伯祥、高英培这些老戏骨都是他的门生。在圈里算是“一脉相承”,谁拜进去,地位一下就不同。
说了这么多,其实侯耀文也不是那种只认门牌不认真情的人。他对相声的执着,和父亲的反对,跟师门的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像是老电影里那些反复回放的画面。赵佩茹先生走得早,但手底下真是人才济济。不只是连带着把侯耀文和一众“师兄弟”勾在一起,关键还是这师承链条,继承了相声里的人情世故和门派规矩。你仔细琢磨,相声圈门道多,江湖规矩又细,用现在的话说点像那种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行业壁垒”,稍有不慎就是人情事故。
这就像你在街边凉茶铺子里听老头唠嗑,说谁家孩子进了哪儿、沾了师傅光,十里八村的人都跟着吹上一阵。相声圈的“拜师门道”,到头来其实不是能耐的事,而是关系和圈子的事,也是人情、面子的事。侯耀文那一辈,手里的活不过关可不敢“拜师贴金”,但一旦被盯上,整个关系网络都会变得不一样。你说侯耀文拜赵佩茹,见过的春晚舞台、走过的国外剧院,都绕不开这个选择——算是给自己定了个正经出处,也为侯家后头那些小辈铺了一条路。
我有时候在夜里琢磨这行当,觉得真是有几分“敲打炉火”的味道。冷不丁一句闲话,可能就是门里的规矩;回忆里的一声叹气,也许就是人生的转折。侯耀文这一生,不是“顺理成章”的范本,更像一台多次改写剧本的好戏。拜师赵佩茹之后,他“师兄弟”一群人,都成了舞台上最亮的主角。有些感情不是血缘,也不是门牌上的签字,而是在灯光下相互信任和扶持。
后来,德云社的故事已是另一个篇章,郭德纲就常提起自己跟侯耀文的这份缘分。你说相声究竟是才艺比拼还是人情世故,这事或许没什么标准答案。人活在世上的规矩,常常就是这些隐秘的、拧巴的,有时候绕了一圈,回头想想,最难的还是那道老爹的关。侯耀文用自己的方式走过来了,却也留下了不少悬念:如果他真的拜了活着的大师傅,会不会后来的相声路,又是一番光景?这些老规矩,想破了头也不见得有答案。只是,每次舞台灯亮,总有人会记得那个身姿潇洒、能把柳活说得活灵活现的“侯耀文”,以及他和师门之间那些剪不断的故事,绵绵长长。